上课。

师:看老师写课题。

(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东江:课前就可以把课题板书好了。)

师:声音能不能不这么软啊?

生再读。

(俗!)

师:课题后面有个小1,表示有注释,这篇文章很多地方有注释。有预习的吗?

生:我读了几遍课文。

生:标上拼音,划出不懂的句子,断句。

(既然学生课前已读了几遍课文,为何不让谈谈收获、体会、疑问什么的呢?教案中有“课前,学生要根据‘阅读提示’熟读课文,并能在课文中做做预习记录”的说法,为何不了解学生记录了些什么呢?不是说要“顺学而导”吗?)

(东江:大赛不是要求不能布置预习的吗?这里怎么突然冒出了预习?)

师:阅读提示有这样两个问题,你注意了吗?

(好啊,就让学生说说呀,然而没有,教师打出了“阅读提示”。)

快速浏览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1、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东江:这两个问题是围绕“写什么”来提的,而且,第一个问题,学生一读就明白了。由此可见,“写什么”在阅读课中也是需要的。)

(生浏览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这里花了些时间让学生看书,为后面的交流打基础。)

师:交流一下,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课文中的话说出来?

(生读文中句子。)

师:简单的说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认为……

生:……

师:它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找到水源和安身之处,简单的说是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师:具体点。

生:跳进去,又能出来。

师:读完这里,这时候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勇敢。

生:勇敢无畏,一心为公。

(东江:一心为公,好像不对吧。)

生:勇敢,有自信。

师: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吴承恩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第一自然段。

(东江:难得在公开课中听到老师说“是怎样写的”!)

(生自由读。)

师:读书姿势好声音也好,哪一句写石猴?

(怎样组织交流的呢?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交流。交流第一个问题的目的,好像是要学生找出一句话,准备围绕这句话做些文章。)

生:采山花,觅树果……

师:有同感的举手,一起来读读。

(出示句子,生读。)

师:读这样的句子,仿佛看到什么?

生:看到石猴活蹦乱跳。

生:在采果子。

生:左走走,右走走。

师:读出快乐和自由。

(生读。)

师: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东江:从内容到形式。)

生: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

师:发现了三百多年前的排比句,你叫什么名字?

生:……

师:看看,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有很多秘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