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课本上的“鸡兔同笼”问题,说实话,我有种怕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在人教版教材中,这一问题都是以提高题出现,而不是作为课文正文出现的,这样,在数学兴趣班上,我就讲述过此类问题,但效果很是不好,除了部分同学听得津津有味,大多数的同学都像是在“知识的迷雾” 里遨游。鉴于此类情况,除了找学生的原因,我也在深深的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讲解时不得要领,还是讲解得过于深奥,亦或是老师本身就对此类问题了解得就不深不透?

如此种种,让我心有余忌,怎么办,要想有个好的心态去教学,只有去“加油”去“充电”了,要想让学生听得明白,首先自己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量,这样才能讲得清楚。于是先后拜读了任老师的“兔子不站起来怎么办?”,《数学课外读物》上的“鸡兔同笼”,《数学奥数优化教程》上的“鸡兔同笼”章节,还参阅了多篇教学设计。

终于到了我的这一节课“横空出世”了,,可能是学生预习了的原因,学生的课上表现让我有点“受宠若惊”,大大超出我的想象。

在此节课中,对于课文出现的例题(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的想法有多种,下面是我的一一总结。

第一类:列表举例法。

方法1:根据鸡和兔共20只的条件,假设鸡只有1只,那么兔有19只,腿共有78条。。。在这样的逐一举例中,直至寻求到所求的答案。

 

方法2:先作一些分析,比较后再试。

 

方法3:先假设鸡和兔各占一半,再列表。

 

60>54,说明兔子多了,应减少兔子数。

【课堂随思】:

【上面三种方法中,第一张表格是常规的逐一列举法,即根据鸡与兔共20只的条件,假设鸡只有1只,那么兔就有19只,腿共有78条;假设鸡有2只,那么兔就有18只,腿共有76条。。。,再这样的逐一举例中,直至找到所求的答案。经过课堂调查此种方法被我们班上31个学生所采用,看样子这种方法是能被大多数学生所能理解的一种方法。第二张表格是估计鸡与兔数量的可能范围,以减少举例的次数。第三张表格是采用取中列举的方法,由于鸡和兔共20只,所以各取 10只,接着在举例中根据实际数据的情况确定举例的方向,这样可以大大缩小举例的范围。】

第二类:作图分析法。

方法1:先画20个圆圈表示20个头。再为每个动物画两条腿,20只动物只用完40条腿,还多出了14条腿。把剩下的14条腿用完,要给其中的7只动物加2条腿,这7只就是兔子,另外的13只就是鸡。

方法2:先画20个头,接着假设全部是兔,共画80条腿,多出了26条腿,要给其中的13只动物去掉2条腿,这13只就是鸡,另外的7只就是兔了。

【课堂随思】:

【此种作图法,只有几个学生想到,但此法在班上进行展示后,得到了不少同学的喜爱,主要是因为它能直观形象的展示出解题方案。】

第三类:方程解答法。

解法1:设其中有X只兔,有Y只鸡。列式为:X+Y=20 ,4X+2Y=54。

最后算出X=7,Y=13。

【课堂随思】:

【此二元一次方程组由我班曹琪同学当堂提出,着实吓了我一跳,我为我的学生这种超前的数学学习的精神所折服,因为他不但会列式还能有板有眼的做出来。我在课堂上适时的表扬了他。在不少学生的数学日记里都流露了对曹琪的佩服之情,还有部分同学说对此种解法根本看不懂。这种方法可当作是课堂上的一种思维火花,要好好呵护,但不可强行全面推行。】

解法2:设其中有X只兔,有(20-X)只鸡。列式为:2X+4x(20-X)=54,最后算出X=7,得出兔的只数是7只,那么20-X=13就是鸡的只数。

【课堂随思】:

【此种一元一次方程法被班上7,8个同学所采用,因为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方程知识的基础,所以能理解的也有一些学生,但因为对于方程,学生运用并不熟练,所以采用此种方法人数不多】

第四类:假设推理法。

方法1:

假设这20只全部是兔子,那么就应该有80条腿,而题目只告诉我们有54条腿,我们算的80与实际相比多算了26条腿,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只鸡是两条腿,而我们把它当成四条腿算了,如果用一只鸡来换一只兔,就要减少2条腿,也就是我们把多少只鸡当成了兔子,显然26÷2=13(只),所以鸡有13只,兔子有7只。可以列式为:(20X4-54)÷(4-2)=13(只),20-13=7(只)。

方法2:

假设这20只全部是鸡,那么就应该有40条腿,比实际少了14条腿,是因为每只兔子少算了2条腿,这样共有兔子是7只,鸡则是13只。列式如下:(54-20x4)÷(4-2)=13(只),20-13=7(只)。

【课堂随思】: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通常使用假设法,可以假设所有的动物都是兔子,并求出在假设情况下的总腿数,再把实际的腿数和假设情况下的腿数相比较,看看多出了多少,每多2只腿说明有一只鸡,将多出的腿数除以2就算出共有多少只鸡。也可以假设全部是兔子来解。但这种“通常法”理解起来并不容易,我都琢磨了好几回才能很好的表达清楚,调查学生采用此法的人数也是寥寥无几。对于会使用此做法的同学在课堂上我进行了鼓励,对理解不透的也进行了灵活机动的处理,课后可向老师请教,也可和其他同学商讨,在课堂上不作统一要求。真正体现出:数学课堂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学有不同的数学。】

方法3:

把一只鸡和一只兔看做一个整体,一个整体中就有(4+2=6)条腿,54条腿应该是几个这样的整体呢?54÷6=9(个),在9个这样的整体里兔子的只数应该不是9只,因为9只兔和11只鸡的腿的条数超过了总条数54。那么就把兔看成8只,还是偏大,最后把兔的只数看成7只,鸡是13只,腿的总条数就正好是54了。列式为:4+2=6(只),54÷6=9(个),9-1=8(只),9-2=7(只),20-7=13(只),7X4=28(条),13X2=26(条)28+26=54(条)

【课堂随思】:

【此种想法是我班何洪甚同学思考出的,说实在的,在他读自己的算式时,我还未完全理解他的意思,但经过他的解释说明,不但我豁然开朗,就连班上平时很不开窍的学生也在微微点头,这种方法中,算式的简便易行,方法的独特新颖,得到了大家不约而同的阵阵掌声。我也在深深的感叹:弟子不必不如师呀,要想“学高为师”,教师学习的步伐要一刻都不能停息呢!】

第五类:“金鸡独立”法

此方法是:每只鸡都用一只脚站着,而每只兔子都用后脚站起来”。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总脚数出现了一半,是27,此时,鸡的脚数与鸡的头数是相等的,兔子的脚数是兔子的头数的2倍。所以,从27中减去总的头数20得7,就是兔子的头数。当然,20-7=13,鸡就是13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