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了《毛遂自荐》一课,这是一篇经典的课文,讲述了毛遂在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自己主动跟随平原到楚国进行合纵谈判,在楚国的殿堂上文武并用最终订立合纵盟约的事,表现了毛遂的大智大勇,特别是他的自信和勇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对于人物的描写也非常成功,特别是毛遂的语言和行动描写更是令人叫绝,其中的对比衬托也运用的炉火纯青,值得称道。

文章中还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主要是通过平原君和十九位门客对其态度的变化表现出来的。开始时信陵君对毛遂说:“先生不能,先生留!”何等盛气凌人!可是等后来毛遂脱颖而出崭露头角后,他的态度立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先生以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赞叹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平原君对毛遂前后态度的鲜明对比,突出了毛遂的高超的外交才能和非凡的胆识。

这篇文章主要是先学后教,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了文言基础知识上,梳理其中的文言现象,实词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虚词方面主要的还是高考十八个虚词中的“之”“而”两个较为重点,句式主要集中在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三种句式上。

这篇文章对于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的高二学生来说较为简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完全让学生以小组的合作学习为主,老师只是适当的加以点拨,所以效果还不错。只是较为遗憾的是,应该让学生在读课文上多下些功夫,可以分角色进行阅读,读出毛遂的自信,读出平原君的盛气凌人和羞愧之情,读出十九人的盲目自大,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我们的课堂。

学生在梳理虚词时,我让学生注重通过虚词小故事来加以梳理的,如“而”,借用“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效果较好。

在梳理句式时,大部分学生对于“客何为者也?”“汝何为者也?”把这两句看成了判断句。首先翻译为“这个人是干什么的?”“你来干什么?”。为什么会出现错误判断呢?因为学生只注意了判断句用“者”、“也”或者用“者”或“也”表判断却忽视了判断句的定义,判断句是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这样来看在形式上应是陈述句或感叹句的形式,而不能是表疑问的疑问句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