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个性,畅抒真情

——学生习作指导之我见

通州市五总小学 邱国彬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揭示了情感是人产生需要的诱因。而丰富的情感又是激发和强化主体行为的内部动力。习作时,教师引导学生披情行文,情文交融,使习作与自己产生“先期共鸣”效应,以此实现表达与习作的双向互动,焕发习作教学指导的生命力。

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的成因有:1、阅读源的影响使学生作文模式化。 2、教师评改的导向使学生作文的思想情感虚饰化。3、外来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使学生的语言表达退化和低俗化。4、考试指挥棒的束缚使学生创造思维单极化。5、缺乏系统的训练教材使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化。(《中国语文网》载)这从外因探索了习作指导中存在的偏离教学目标的弊端。那么,孩子的内心究竟在想什么?习作指导如何引导学生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写作潜能呢?笔者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尊重人格,张扬学生个性;

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是讲求教学上的平等。教师和学生的平等,首先必须是人格上的平等。无论何时何地,教师首先要将学生的人格放在第一位。只有尊重了学生的人格,教师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学生的一切。

从某种角度上讲,真情实感,恰好是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张扬的真切体现。俗话说:“孩子嘴里吐真言”、“童言无忌”,学生很想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阻碍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因素有很多:教师的指导观念和方式,学生生活阅历的深浅、知识面的宽窄、语言沟通的相容性等,构成了影响其表达真情实感的外部因素。尤其是教师的习作指导观念,对学生产生的作用是深远的。时下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习作指导观,对“应试教育”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然而这种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追求套话、假话、空话的速成效应的“应试”指导模式,贻害无穷。一方面,学生在潜意识里形成作文即“做文”“背文”的思想,滋长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歪风。另一方面,教师疲于应对考试和竞赛,无心习作指导研究,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习作的指导过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也是实现其社会化的过程。学生认识的发展,总是要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整体的历程。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负面现象以及复杂的伦理和道德观念,无时无刻不在与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道德教化碰撞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导致学生的道德认知矛盾加剧,良莠难辨,情感异化,批判思维超常发展,内、外部言语的异步发展。学生想说而不敢说,想说而难以说清,所以干脆就沉默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