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

“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有意义的知识也并非是教师手把手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自主学习,是一种体验学习,是一种探究学习。那么,如何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发展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教学内容选择要“活”

荷兰数学家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把数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既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得到了实际知识技能。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在等待开发利用。而传统的数学教学严重脱离现实生活,把数学高高架在“金字塔”上,形式抽象,内容枯燥,使学生望而生畏。数学实践活动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所以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一定要“活”,要选择学生自己身边事情、常见现象开展活动。

如学习周长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做游客带学校附近的花园去找找有那些形状的花坛,并绕着花坛走一走,由此认识三角形周长、长方形周长、圆的周长……“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走了多少路?”讨论决定方法,然后分组独立开展测量计算活动,最后分组汇报,议定周长计算的最佳方案。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习效率也非常高。

又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时,就会感觉到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还不够精确,自然会产生问题:“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如果有,那1毫米有多长?毫米与厘米有联系吗?有怎样的联系?”“还有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吗?”……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二、  教学手段使用要“活”

“一支粉笔一张嘴,四十分钟讲到尾”。这种传统模式曾盛行一时,这样的课堂怎能不死气沉沉呢?教学手段的选择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教学内容各具特点,教学要求各不相同,学生也各具情态。因此,我们在使用教学手段时一定要“活”。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合理选择,灵活运用,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1、 实物演示,真实感强

教育家夸美纽斯有句名言:“教一个活动的最好方式是演示。”运用实物进行演示,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之一,它可以供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闻一闻等等。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棱”、“顶点”的概念,教师把一个大萝卜带进课堂,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教师先切一刀,让一个学生上来指着剖面说这叫什么?(面)然后又切一刀,使所得的面与第一个面垂直相交,进而在学生数出有两个面的基础上,教师说:“谁愿意上来摸一摸这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叫做什么?(棱)再切一刀,使所切的面同时与第一、第二个面相交。类似让学生数出有几个面(3个)后,教师又启发学生说:“这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什么?(顶点)最后教师把萝卜切成了一个长方体。这样层层推进,不但把握住了三个知识点,理清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实物直观的真切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

2、 动手操作,思维灵活

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效果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而动手操作又是课堂活动中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在对自己的猜测去探个究竟,弄个明白的过程中,发现知识规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教学“长方形特征”这一课时,“相对”这个概念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相对边的长度相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课始老师说:“今天有很多客人和我们一起上课,我们怎样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呢?“顿时,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鼓掌后,教师提问:“当我们鼓掌的时候,两手掌处在什么位置才能拍在一起?”这样“相对”这个抽象的概念,在学生欢快的亲身实践中就理解得透彻而自然。

3、 恰当表演,气氛活跃

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课堂设置成舞台,让学生当演员。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当学生初步掌握其变化规律时,老师按高矮个请五个同学上来,他们既代表不同的数位,又代表着每个数位上的数字“1”,站成“11111”形式后,又请一个个子最矮的同学带上圆形头饰做小数点,让他从右向左一位一位移动,让学生发现:移动后所得的数比原来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缩小可用除法计算。然后,向右移之则反之。接着老师出示几道练习题,同学们边做手势,边口述解题思路,随着学生肢体语言的逐渐加快,教师又随机地运用《红色娘子军》中的曲调教唱:向右进、向右进,我们在扩大,扩大用乘法;向左退、向左退,我们在缩小,缩小用除法。边唱边做手势,师生情为之动,趣为之生,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三、  学生能力培养要“活”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也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只要学生有了“活”的能力,他们就能更好地去创新,去发展。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让学生替教师出主意:“老师有500元钱,该怎样存比较合算?”学生不但要到各家银行去了解各种存款种类的利率,还必须考虑教师这些钱能存多久,最后还要考虑存的方法,是逐年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存入,还是整存整取?有没有国债可买?有没有建设债券可买?然后进行交流汇报,并阐述理由。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利息”的理解,进一步掌握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又让学生懂得储蓄的意义以及利率调整与社会生活、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体验社会各行各业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如果教师放手让学生说话,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猜想、讨论、交流、合作,参与研究、体验成功,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真正“活”起来,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