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这篇短文不同于一般的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单纯描写景物,作者在讲述德国风景名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因而,其间的一些语句语言凝练,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我以《自己的花式让别人看的》为例,浅谈怎样在教学中体现“以学而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做到有效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

一、深入钻研教材,寻找“因学而导,学导结合”教学的突破口

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应该将对文章蕴含的人文思想的感悟融入知识学习与语言训练中,注重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品读。为此,我对教材进行研究,季羡林是我国著名学者、作家,文学翻译家。在他25岁时,远渡重洋,来到德国的哥廷根大学,留学十年以后回到祖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季羡林第二次到德国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全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本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成为更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对我班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我通过细读文本之后,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说 ‘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这里的“美丽”包含着两层意思:从句子本身来看,“美丽”是指德国街头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景色很美;联系全文内容来看,“美丽”更是蕴含了作者对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心灵的由衷赞美。然而,这层含义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很难自己体会到的。于是,我尝试抓中心句层层展开,在教学中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作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让孩子们抓住“奇丽、奇特”这两个关键词,以“寻找奇丽──感悟奇特──情感升华”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