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析:

《永远的歌声》是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童年时“我”和二牛、二兰、石花为生病的老师上山采草药的事,表达了“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淙、龇、辫、拽”等11个生字,掌握“淙淙、龇牙咧嘴、鼻涕”等词语。

2. 引导学生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理解人物形象。

3.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法学法: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课堂思维活跃,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两极分化严重,个别同学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到位,因此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重点,体现重点训练项目,遵循“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原则,将采用导读法,情境感染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则通过“读—说— 读”的方法弄清文章的脉络,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质疑探讨的方法理解本文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1. 激情导入,质疑课题。

同学们,走出山乡、走出童年已经很久了,真的很久很久了。童年像一幅褪了色的画,贴在记忆迷离的墙壁上,好些地方都淡得看不出线条和色彩来了,而童年的一些歌却如那山间淙淙的小溪,清亮亮地流淌着,至今仍想在我的耳边,我的耳边又响起了那永远的歌声。

板书课题:永远的歌声

齐读课题,同学们,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是啊,老师现在最想知道的就是为什么那永远的歌声仍在我的耳边回响呢?这里边有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童年,去感受那浓浓的深情。

2.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板书老师 学生)

你能从文中找出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述这件事情的么?其余的段落是讲述什么的?

3. 细读课文,感受深情。

(1)学习2—5自然段。

抓住重点句子“我们老师好,样样好,天下第一好。”

三个好,好在哪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习6—10自然段。

过渡语:是啊,我们的老师多好啊,可是有一天,不知为什么,老师嗓子突然嘶哑了,不但唱不出好听的歌来了,还咳嗽,一声接一声的,可急坏了孩子们,他们是怎么做的?默读6—10自然段,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

抓住重点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语句。如。

“放学的路上,二牛拽住我,悄悄地问:“是男子汉吗?是,明天就跟我进东山去!我知道东山石沟里有样草药叫烟袋锅花,专治咳嗽,老师一吃准好。”我马上想起大人告诫的东山不能去,山里有狼,可还是立即使劲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我们背着书包在东河边聚齐了,除了我和二牛,还有二兰和石花。我们沿着曲曲折折的小路往山里走。在山阴处溪边一块潮湿的地上,我们挖到了好几棵烟袋锅花;而眼尖的二兰忽然又发现溪里有小鱼,她说老师是南方城里人,爱吃鱼,让我们抓。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摸呀,抓呀,追呀,堵哇,一条条小鱼被甩上岸,二兰和石花就用柳条把它们一条一条地穿起来……”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过渡,走出童年真的很久很久了,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姓什么我都忘了,唯有她那歌声像清澈的小溪,一直滋润着我童年的梦。迎着徐徐吹来的晚风,我又哼起了_________,于是,走来了________,走来了________,还有________,还有什么呢?

(4)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去朗读课文。

4.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