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语文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学科的探究式学习与其他学科的探究式学习有共性也有不同之处,它指的是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在自主进行问题设计、规划学习操作、尝试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知理解文本语言及形象,体验感悟文本情感及思想,运用和拓展文本语言,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学习方式。

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探究式语文学习的前提。

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探究式语文学习的前提。教师的角色应从以往的传授者、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和促进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回顾自己以往的教学,感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凸现出来,学生的学习仍处在被动的状态上。因此,在教学上我尝试着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的状况。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变,把学生推到学习的前台,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

我尝试让学生把讲读的3篇课文选择其一作为自己重点学习的内容进行自学,之后选择与自己学习内容相同的同学自愿结合成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出学习的目标,分头去自学进行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交流个人或小组学习的情况。

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其目的是把选择的权力、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喜好、兴趣、疑惑和问题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帮助学生进行选择,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生困难或偏离学习轨道时,教师去导一下、扶一把,做一名“学习超市”的“导学员”。为语文探究式学习奠定基础,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二、多层面的具体操作,是探究式语文学习的保证。

(一)探究文本的语言形象,重在感知理解。

很多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是作家创造的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文学艺术世界。其最表层的是字、词、句、段、篇。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不同风格的语言、形象,是学生积累语言,理解文本隐于字面之后的深刻含义的基础。比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有一组学生在带领大家学习第6小节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描绘一下大渡河的水?”有的学生说“波涛汹涌”,有的学生说“波澜壮阔”,我立刻感到用“波澜壮阔”这个词语来形容大渡河水不恰当,便及时进行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课书中,用‘波澜壮阔’这个词来形容大渡河水恰当吗,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又是查字典,又是展开讨论,积极探究,而后学生认识到,“波澜壮阔”与“波涛汹涌”虽说都是描写水浪大的,但它们所适用的语言环境不同,“波澜壮阔”侧重于描写水的声势大且壮观,而“波涛汹涌”则侧重于描写大波浪且猛烈地向上涌,来说明红军夺泸定桥的艰险。结合本课的内容无疑用“波涛汹涌”这个词语来形容大渡河水不但波浪大而且水势险恶更加恰当。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品词品句,探究文本的语言形象,体会准确运用词语好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