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牛津英语教材 6A 中Module(专题)5,Unit(单元)3 “Changes in Shanghai”(上海的变化)的第一课时。本专题的主题是changes(变化)。与上一单元“天气的变化”和下一单元“人的成长变化”一样,都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达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变化。从而掌握动词(过去、现在、将来)时态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用一般过去时描述过去的事情。

(2)用一般现在时描述当前的事情。

2.技能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思维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处理和综合信息的能力。

3.素质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上海人的自豪感以及作为未来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谓语动词的变化。

教学难点:

与英文不同,中文的动词是没有时态的。母语可能对英语有负迁移作用,会使学生忽略英语的时态变化。

教材处理:

教学理念:我对教材的处理是基于我对传统课程观的反思。我认为,教学不仅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一个基于课程计划而不断创造与建构的过程,是师生对课程“文本”意义的个性化解读与阐释的过程。学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预定的课程知识内容,还包括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取的经验和体验。《面向二十一世纪上海市中小学外语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指出:“工具性是本学科最基本、最重要的特性;‘学以致用’是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 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课文只是语言知识点呈现的载体。其内容不足以提供使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足够信息。四十五分钟的英语课堂教学也成为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瓶颈。这就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拓展学生学习英语的机会。去年起,我参与了徐志萍老师主持的区重点课题“以英语课后任务为基础,发展学生研究性学力的案例研究”以及自己承担的区级课题“英语教学与相关学科的有机整合”使我能将教学理念、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学科整合”能充分利用相关学科的丰富内涵,使语言和内容相融合,在课堂中创设大量的“信息沟” (information gaps),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以及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动机,从而使学生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在运用中得以巩固,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兴趣,最终达到英语与其它学科产生良性互动的目的,使英语回归其工具性学科的价值。“课后任务”不但为学科整合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处理和综合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合作, 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因此,我对本课进行了这两方面的处理。

1.学科整合:本课是谈上海的变迁,所以引入上海乡土历史知识,使学生对上海从小渔村到国际性大都市的发展脉络及时间节点有一个大致了解。为学生掌握课文知识点和内容提供一个有意义的背景。

2.课后任务:根据课文内容,我设定了六个主题来反映上海的变化

(1)上海历史;

(2)交通工具;

(3)道路和建筑;

(4)市场和商店;

(5)人口和职业;

(6)居住条件。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负责一个主题,作为课后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参观上海历史博物馆、上网、到图书馆查阅等渠道,收集有关主题的资料。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流程:

我校属加强初中校,我执教的班级是两个普通班,在教学设计时我兼顾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本教学流程按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设计。

一、前期任务(pre-task preparation):(2分钟)

本部分是两个短小精悍,形式活泼的小节目,起到了热身、语言操练、复习和承上启下四个作用。

1.英语快板 “台风(Typhoon)”。

在快板的伴奏下朗诵英语儿歌。这首儿歌是对前一单元主题“天气变化”的复习,同时中西结合的形式,又使人耳目一新,而且我要求学生的身体随快板节奏摆动,起到了热身(Warm-Up)的效果,为新课的引入创设了轻松、和谐的氛围。

2.英语天气预报。

利用天气预报中对昨天、今天及明天天气情况的播报,使学生对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及一般将来时的用法及区别有一个感性认识。

二、中期任务(while-task procedure):(20分钟)

这部分任务主要是教授新课,从单词到句型再到课文,遵循由易到难原则,分层递进。

1. 学习、记忆新单词。

利用直拼法教学生学习、记忆新单词。直拼法就是根据字母或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直接拼写出单词,音与形的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记忆新单词的效率。经过平时训练,所有学生都能当场背出新单词。利用学生好表现的心理,我要求他们背的时候用手捂住自己眼睛,加之直拼法使得背单词变得简单、有趣,所以连成绩最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展现自我。

2.教授本课语言重点:含“ago”的一般过去时。

利用时间轴和图片,使词组、句式的引入及操练更形象、直观。

利用学生去上海历史博物馆那天的照片和日历,使“ago”的句式变化操练更具意义背景。一般过去时和一般现在时放在一起做对比性的语言操练和习题练习也能强化学生对这两个时态动词变化规律的认识,克服母语的负迁移影响,从而达到掌握本课重点,破解本课难点的目的。

3.理解、朗读、背诵课文。

这部分,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三张幻灯片。每张幻灯片都代表课文的一段。其内容与课文表述的内容与顺序完全一致。这一设计基于两个考虑:第一,从心理学角度,预初年级学生抽象思维水平还较低,为抽象的文字配上直观的图画、动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第二,这篇课文相对较长,而且我的教学目标并不在于让学生机械地记住课文内容,而是以课文内容为载体,掌握并运用语言知识。有了这些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图片作为辅助,学生只要利用已掌握的语言知识把它们连起来就能容易地背出课文了。背单词和背课文一直是学生厌学英语的根源。我在教学方法上的略微改动,就降低了它们的难度,不但达到了相同目的,而且使大部分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一愉悦反过来也强化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使他们从厌学转为乐学。

在理解课文环节中,有一项任务是让学生听完一遍课文后,就课文内容(T/F)问题。 与以上提及的蒙眼背单词一样,考虑到该年龄段的孩子喜新、好动的特点,我让他们用肢体语(对的拍手,错的跺脚)来回答,课堂气氛很活跃。教授单词、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等都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常规任务,大家都在做,但如果能时常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动脑筋改变一下方法,旧事新做,就能始终使学生保持一种新鲜、兴奋感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后期任务 (post-task activity):(20分钟)

本部分主要通过历史学科整合以及学生在课后任务中收集的文字图片资料而形成的信息沟,使学生通过听、说、写方式对本课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巩固性操练,同时也使学生的语言听、说技能得以锻炼。本部分的课件是根据学生收集来的资料制作而成的。本部分的活动全部以小组形式进行,把个人之间竞赛转化为小组之间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1.展示本组成果。

各小组向老师和同学们展示本组成果,使学生感到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

2.小组介绍及抢答竞赛。

组织小组竞赛,即一组结合课件用英语介绍本组专题,然后根据介绍内容提一个问题,其他组抢答(组与组之间的内容事先都是保密的,以保证有足够的信息沟)。要求介绍组根据组内成员特长,尽量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来介绍;要求听的小组边听边做笔记。由于介绍形式多样(报告、采访、小品等),内容精彩,且辅以生动的多媒体,获胜组还有奖品,从而调动学生们听时的积极性。考虑到听力材料有一定难度,我要求介绍组在正式介绍前先解释一下材料中的生词,扫除听力中的生词障碍,并要求问题提出后,提供三个备选答案,籍以提高抢答的成功率。竞赛结束后,我作了点评,及时肯定了同学们的成果及表现。

3.小组合作完成完形填空。

事先我根据六个专题内容,结合本课的语言点,设计了六份完形填空。课内,每个小组一份,请他们以小组形式共同讨论填写,以检验学生对本课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以书面的形式再次使学生巩固这些语言知识。填写的过程中,我巡视了一下,发现他们都填得很好。填完后,我挑选了两份,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讲评,对语言重点再一次予以强调。

4.小组海报展示

要求各小组将收集的图片和填好的材料贴在以 “Changes in Shanghai”为标题的宣传板上制成海报展示。课后我又将宣传板放到校园宣传栏,向全校师生展示学生的成果,再次激发他们的成就感。

四、小结和作业布置:(2.5分钟)

小结

1.知识点的回顾:通过对上海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三副图片的描述,再次强化学生对这三种时态变化规律的认识。

2.思想的升华:从上海的今昔对比看现今上海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展望上海更加美好的未来,希望我们的学生努力学习,肩负起建设上海的历史使命。

五、作业布置(增加自选作业):(0.5分钟)

作业1.Read the text by imitating the tape.(要求全班做)

作业2.Write an essay about what you and your group members will do for the EXPO in 2010 and report it tomorrow.(自选作业,学生自愿做)

六、结束语

在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体会到:好的学习不是来自教师找到了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而是来自给学习者更多、更好的机会去建构,帮助他们发展必要的认知工具和学习策略,使他们成为自我维持的终生学习者。今后,我会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