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逻辑思维障碍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一节课中不能过多,否则学生就会思维疲劳。同时思维障碍要设置在具有一定探究性学习意义的问题或任务的背景之下,只有当个人难以全面解答问题或完成任务,小组合作互动又能弥补不足时,问题和任务才有真正的探究意义和价值,学生才会有内在的需求和合作的欲望,这时学习小组的互动活动才会达到最佳效果。

4.操作难以完成时

小学科学是一门需要在实践中体验、感悟的学科,它的操作性非常强,尤其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悟”。实践操作中个体常常难以独立完成某项探究任务,这时恰当地运用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就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在体验中提升认识。

譬如教学《导体与绝缘体》这一课,靠一个学生的双手是无法组装好“电路检测器”,顺利检测20多种材料的导电性能。这时就需要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有的学生负责组装器材,有的学生负责检测器材,有的学生负责整理器材,还有的学生负责实验记录……各司其职,实验探究就快捷有效,学生也从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在不断的学习交往中逐步学会尊重、接纳、合作与互动,学习小组真正成为一种增效的学习组织形式。

二、经历探究的过程,掌握探究的技巧

“耳闻易忘,目睹为实,躬亲则明”。学生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科学家是如何思考和工作的,可以用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索方式探讨他们自己的问题。学习小组的构建就是让更多学生在课堂中参与探究,掌握技巧,逐步具有科学家的头脑。

1.促进思考的技巧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动手操作是为动脑思考提供素材,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是小组学习的当务之急。在保证学生一定独立思考时空的前提下,再进行小组活动。

活动前,学生要思考进行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开展实验探究?需要哪些探究器材?探究活动中要注意什么?让学生“想好了再做”。活动中,学生要思考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所获证据是否精确?小组分工是否合理?活动后,学生要思考现象或数据背后隐藏着什么科学原理?实验成功有什么宝贵经验?实验失败有什么惨痛教训?……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