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小组学习的低效现状令人堪忧,我们提出以“甄选探究的时机,创设合作的机会;经历探究的过程,掌握探究的技巧;享受自由的时空,领略探究的乐趣;强化评价的要素,促进合作的成效” 四项策略为切入点来“构建高效学习小组”,充分挖掘个人潜能,以小组为学习单位,以合作为学习机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进而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 高效 学习小组

纵观小学科学教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但在小组学习的华丽“外衣”之下却隐藏着诸多弊病:一是小组学习的无序性,缺失目标的驱动;二是小组学习的浅表性,缺失深度的对话;三是小组学习的被动性,缺失自由的时空。鉴于此,我们提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构建高效学习小组”,有效提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效率,使每个学生在学习小组成长的历程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

“高效学习小组”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分工明确合理,各司其职,协作互助,取长补短,在和谐的氛围中高效率地探究,以求共同发展的学习小集体。在高效学习小组中我们倡导每个小组成员必备“四心”意识:协作心、责任心、进取心、平凡心。学生呈现的主要行为方式为主动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归纳出了以下几条有效策略:

一、甄选探究的时机,创设合作的机会

在现行小学科学教材中并不是所有活动内容都适合于小组学习,过多过滥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会适得其反。因此,要提高学习小组的效率,教师必须甄选小组探究的时机,对探究内容进行科学取舍和优化。

1.方法设计单一时

学生的认知受到年龄、生活经验的限制,在考虑问题时往往片面而肤浅。在小学科学学科中经常可以见到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法时整齐划一,单调死板。要打开学生思路,提升他们对自然现象和事物本质的认识,势必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通过同伴的相互交流,集思广益,使得科学探究方法多样化,具体化,增进学生思维的缜密度。

例如教学《比较水的多少》这一课,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三个不同形状、不同高度瓶子里水的多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提出一到两种比较方法,但在叙述方法时,考虑不够严密,常常忽略一些小细节,比如有的学生说到可以把水倒入同一个瓶子中比较,至于怎么比,要注意什么,都欠考虑。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到小组中研讨,学生就会相互补充,逐渐完善方案,在群体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感悟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周密性,日积月累就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造就一个聪慧的大脑。

2.观点出现分歧时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学习个体,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参差不齐,导致对科学现象、结论的看法也异彩纷呈。当学生对事物所持的观点出现分歧、争议时,思维会异常活跃,通过小组讨论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相互补拙,从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例如教学《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一课,要判断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食用油等液体是否溶解在水中?根据生活经验,有的学生认为能溶解在水中,有的学生却认为不能溶解在水中。当所持观点对立不统一的时候,在学习小组中可以进行充分地争辩,说出各自的理由,争辩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溶解”概念的明晰过程。

3.思维遇到障碍时

小组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提出某个问题就是为学生的智能活动树立起一个方向性的障碍,从而对学生智能活动产生刺激。学习小组的互动是为了解决在个体自主学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同伴互助、启发,越过思维障碍,重构自身的概念体系。没有思维含量的简单问题,学生一眼就能看穿或是完全能自主解决的简单任务,不宜“兴师动众”采用小组学习互动的方式,否则就是耗时且无效。

譬如教学《电和磁》这一课,当学生亲眼目睹电磁铁接通电流,小磁针发生偏转,断开电流,小磁针恢复原状这个现象后,脑海中肯定会产生问号:接通电流,小磁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断开电流,小磁针为什么会恢复原状? 80%的学生由此疑问却束手无策。此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猜测原因,提出可能性,研讨的过程既能充分发表个人的观点,又能相互启发,思维在碰撞中产生火花,朝着真理前行。

当然,逻辑思维障碍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一节课中不能过多,否则学生就会思维疲劳。同时思维障碍要设置在具有一定探究性学习意义的问题或任务的背景之下,只有当个人难以全面解答问题或完成任务,小组合作互动又能弥补不足时,问题和任务才有真正的探究意义和价值,学生才会有内在的需求和合作的欲望,这时学习小组的互动活动才会达到最佳效果。

4.操作难以完成时

小学科学是一门需要在实践中体验、感悟的学科,它的操作性非常强,尤其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悟”。实践操作中个体常常难以独立完成某项探究任务,这时恰当地运用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就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在体验中提升认识。

譬如教学《导体与绝缘体》这一课,靠一个学生的双手是无法组装好“电路检测器”,顺利检测20多种材料的导电性能。这时就需要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有的学生负责组装器材,有的学生负责检测器材,有的学生负责整理器材,还有的学生负责实验记录……各司其职,实验探究就快捷有效,学生也从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在不断的学习交往中逐步学会尊重、接纳、合作与互动,学习小组真正成为一种增效的学习组织形式。

二、经历探究的过程,掌握探究的技巧

“耳闻易忘,目睹为实,躬亲则明”。学生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科学家是如何思考和工作的,可以用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索方式探讨他们自己的问题。学习小组的构建就是让更多学生在课堂中参与探究,掌握技巧,逐步具有科学家的头脑。

1.促进思考的技巧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动手操作是为动脑思考提供素材,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是小组学习的当务之急。在保证学生一定独立思考时空的前提下,再进行小组活动。

活动前,学生要思考进行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开展实验探究?需要哪些探究器材?探究活动中要注意什么?让学生“想好了再做”。活动中,学生要思考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所获证据是否精确?小组分工是否合理?活动后,学生要思考现象或数据背后隐藏着什么科学原理?实验成功有什么宝贵经验?实验失败有什么惨痛教训?……

要让学生走进思考的世界,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思考的路径。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学习小组成员常用的思考方法有:比较、分类、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等。当思考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成为开启学生心灵窗户的力量时,学习小组的探究活动就会不断深入、拓展、达到高效的目的。

2.促进讨论的技巧

小组讨论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是一个薄弱环节。小组讨论时学生要么互相推诿,各说各的,要么好学生唱“独角戏”,其他人充当听客,很少见到合作基础上的实质性研讨。因此让学生掌握一些讨论技巧对高效学习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教学中,当学生达到“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时候,正是小组讨论的良机。

学习小组讨论应涵盖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述自己的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三是综合大家的智慧。这样,人人才能感受到讨论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在小组讨论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讨论方式:(1)轮流采访式:即小组成员围绕问题,逐个发言,一个不漏;(2)翻滚雪球式:即学生面对问题先由一人发言,然后由其它同学补充说明。或就某个问题每人准备其中一部分,然后以后语接前言的方式发言,从而构成一个整体;(3)激烈辩论式:即小组成员各自列举一定的理由或证据来说明对事物或现象的见解;(4)自由发言式:即小组成员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谁先想到谁先说……针对不同的探究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他们的探究积极性。

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常常感觉无话可说,怎样让他们有话可讲呢?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话题:(1)小结:对小组成员的观点进行综述,既能提高自身的概括能力,又使其他学生倾听到一种更精确的总结;(2)赞扬:对小组成员某一有趣的或有见地的观点予以肯定;(3)批判:委婉地提出小组成员观点的不合理处,以引发更深的讨论;(4)加强:对小组成员某一观点通过例证再次肯定或否决,也可以建议一种新的视角,挑起更多的讨论;(5)改变:通过改变小组成员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参与的方法,使讨论向新方向发展;(6)调节:当小组成员间的观点存在差异或分歧时,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还必须遵循一定的讨论规则:(1)一个一个地说,说出自己的见解;(2)别人说过的,尽可能不重复;(3)对前一个同学的发言稍做点评,例如我认为他说的很好、我认同他的观点、我想补充的是……、我不同意他的看法, 我的观点是……;(4)轻轻地说,只要组内成员能听清楚;(5)注意听,不明白的地方马上问;(6)整理小组研究成果,准备全班交流……

三、享受自由的时空,领略探究的乐趣

学生需要自由活动的时间,就像健康需要空气一样。”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究的时空,让他们能愉快地驰骋在科学世界中,感受科学的奇妙、探究的乐趣。

1.充足的时间

在充裕的时间保障下,科学探究才有可能深入有效。但在现实课堂中,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与丰富的教材学习内容之间造成了一定的矛盾。教师常常把40分钟的课堂割裂成很多小板块来完成一个又一个活动,导致学生浅尝辄止,每次活动学生刚想往前迈出一步,就因老师的喝令声嘎然而止。因此,要给予学习小组更充足的时间,教师首先要整合和简化教学内容,一节课中选取一个最有价值的活动作为小组探究内容,其次要提供较长的探究时间段。

2.自由的空间

⑴ 教师的指导适时适量。教师要适时适量地参与学生的小组实验探究。平时,学生在小组实验时,教师往往在巡视,我们的一般做法是看见小组里学生的不合理或不规范操作,立刻纠正,看见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立刻提示“你们这样试试看,行不行?”美其名曰,温馨提示,实际上已经剥夺了学生尝试、思考的机会,对学生来说,这是毫无益处的,学生的惰性就是这样一步步形成的。

什么是适时适量地指导呢?适时就是恰当的时机,如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尝试、讨论毫无头绪时,教师可以给予方向性提示,而不是直接告知怎么做。

适量就是教师的指导要少而精,能不过问的就不过问,更不能指手画脚。学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做的是静静地审视小组活动,洞察学生的心理行为,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那什么时候解决问题呢?我们不妨放在全班交流时,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小组实验中出现的共同症结拿出来晒一晒,引导学生分析,在研讨中深化认识,提升思维水平。

⑵ 避免硬行规定实验程序。显然教师如果规定好实验程序,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该怎么做,学生的探究就会比较顺利,不容易滑出轨道,实验现象也比较明显,殊不知这样做的另一个后果却是学生手脚被束缚,创新思维被扼杀,以后只会按部就班来做事。相反没有框框的限定,学生的经历就会丰富多彩,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这样做的意义可能更为深远。毕竟科学探索历程对学生来说充满着神秘,富于挑战,更可况,科学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由“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共同书写的历史。一旦失去尝试的过程,失去了“错误”和“失败”的经历,科学也就失去了它的独特魅力。

四、强化评价的要素,促进合作的成效

学习小组的评价需要教师强化评价的诸多要素,科学合理地落实于教学实践中,把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有机结合,最终为形成一个个高效的学习小组提供保障。

质性评价是对照下表中的评价诸要素,由不同的对象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每颗计5分,累计总分占期末总评分的40%。

量化评价是以计分的方式进行操作的,占期末总评分的60%。在平时教学中,学习小组每节课的表现都将被记录于黑板右上角,一节课中在“表扬”一栏小组名称被记录两次,那么这个小组就加1分,被批评两次就扣1分。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把视线专门放在几个组上,因为优秀小组几乎每节课都有资格榜上有名,表扬过多价值不大。相反个别小组在一个月内都没有加分,学生就会丧失努力的决心,所以要特别关注进步小组。在适当时机,教师也要向学生说明受表扬的原因,充分发挥榜样效应,这也是暗示学生课堂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小组名称写在黑板上的优点是有目共睹,比口头表扬更直观,更有利于组间的竞争和提升,学生的心里感觉也特别好。教师根据这几种情况判断小组是否可以榜上有名:①小组实验是否秩序井然;譬如小组领器材是一哄而上,还是依次排队?整理器材的速度怎么样?小组成员分工是否明确,是否各司其职?一般我们这样规定:实验前领器材,如果只用一次,实验完后要求立即交回原位,如果下一环节还要使用,则放桌子中间,下课后再交回原位,这样教师省去了下课分发器材的时间,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也不会因器材的诱惑而分散注意力;②小组研讨是否细致深入;③小组见解是否新颖独特 ……

在小学科学学科中构建高效学习小组的实践研究,经过几年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学生养成了互助合作的好习惯;二是学生实现了自我能量的最大化;三是学生提高了科学探究的实效性。但是构建高效学习小组毕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我们如何引导每位学生高密度地融入到小组探究中,如何快速掌握小组探究的各种技巧,如何细化学习小组的评价机制……诸如此类问题我们还需要加强思考,不断实践,我们要赋予学习小组更多创新的形式,丰富的内容,鲜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