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四、五、六三个年级划归为高年级段,因为这段时间,学生已掌握了常用汉字,写作能力也基本过关,语文课上有大量的时间用来持续阅读,一星期读10~20万字的白话文轻而易举,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海量”阅读。但这种没有多大难度的阅读意义不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尚好,没有其他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干扰,可以从从容容地学文言,不求甚解地通过海量的文言文慢慢浸润,不必像在中学那样揪住一篇文言文细致分析并要求背诵,以求在短时间内掌握。这段时间虽然逐渐增加文言文的比例,但文言文、白话文是同时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从字数上讲,有的书白话文占的分量重,有的书文言文占的分量重。比如,读唐诗、宋词,在三年级时读带故事的读本,到四、五年级就选择古诗带注音、译文不带注音的版本。从最初的一本书有40多首诗词,到一本书有近200首诗词,与之相伴的白话文篇幅就渐渐变少了。

1.海量阅读古典诗词

我的第二个海量阅读实验班的学生学习唐诗、宋词各大约200首。从最初每节课学两、三首,到大约每节课学10首,最快的一次连复习带新授,一节课学了15首。这样快的学习速度,老师不可能逐句解释译文,也不会逐字逐句引导学生直译,而是先通过领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把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了,再让学生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就行了,理解得是不是深刻都不重要,随着诵读量的增多,学生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刻。

我对诗词学习设置了一个常规检查标准:一星标准是看“打乱顺序的译文”找出“不带拼音的原文”并念准,达到一星标准的学生虽然没有背过诗词,但能理解大意;二星标准是看着“调序译文”背诵原文的正确率不低于60%;最高的三星标准就是看“调序译文”能熟练背诵原文。这“调序译文”和“不带拼音的原文”是我备课时为学生印发的自学材料。在学习诗词时,我们班也掀起了阅读诗人、词人传记的**,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又提高了阅读白话文的水平,做到了文言、白话的学习相辅相成。

2.用历史故事为经典阅读铺路。

我的两届学生都读过的一套《中华上下五千年》现在市面上一本也买不到,我多方联系也没有找到作者。这套书的优点是每个故事前面附有一段文言引文。第一届学生学习时,我和学生阅读这些文言文都感到困难,于是师生一道,见到“拦路虎”,略微一“过招”,一看难以“取胜”,立即绕道而过。先重点读白话文故事,回过头来再读文言引文,之前搞不懂的地方竟“无师自通”了。

我因此悟出了一个道理,学习语文不打“攻坚战”。有些问题即使我知道答案,也不急着告诉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找,随着阅读和思考的深入,总有豁然开朗的那一天。这才是学习———离开了老师也能进行的学习。

有道是文史不分家,在阅读历史故事的过程中语言的学习自然渗透其中。我找了许多与历史故事相关的成语印发给学生,后来,我和同事们编排了《读历史学成语》,书稿交给出版社前,首先我们全班共读,共读时,我和学生经常翻阅五千年故事。再后来学习《世界五千年》这本纯白话文书籍时,不断横向联系以前学过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和《读历史学成语》。海量阅读的过程是融会贯通的过程,这种以“新”促“旧”的学习和复习方式,顺应了人“喜新厌旧”的天性。

3.在经典阅读中获得启发

上届学生在六年级通读了《论语》《道德经》,这届学生学的选读本,难度小了很多,但增加了《诗经》《三十六计》《孙子兵法》。

通读《论语》难度很大。我还是采取惯用的方法,第一遍粗略地、不求甚解地读,搞不懂的放过去。学习的过程很简单:上课开始轮流读一遍,师生共同纠正错误读音,教师告诉学生哪几章是要求背诵的,哪几章是要求熟读的。然后,学生自己熟读、看译文背诵。学完5篇后进行复习。复习方法和诗词教学一样,用“调序译文”和“不带拼音的原文”自查,老师抽查。第二遍学习《论语》,重点是前后联系。按照顺序逐篇逐章让学生谈谈认识,学生前后联系,边交流边翻书。比如,学习“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时联系“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等等。第三遍学习《论语》,以归类总结为主。比如把孔子关于“教学”的章节一起显现,引导学生总结孔子如何学习、如何教书育人;把有关“颜回、子贡、曾子、子路……”等弟子的章节一起显现;把有关“管仲、子产、季康子、晏平仲”等历史和现实人物的章节一起显现,引导学生去总结。我自己买了许多相关的书籍,也向孩子们推荐了与这些经典相关的带故事的书,《论语》等经典中文言的字数很少,但围绕经典“海量”阅读了许多有趣的白话文故事。

打破常规学习这些艰涩的古文,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时刻警惕不能把教师的意念强加于学生。儿童的思想与我们成人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与学生 “商量”。比如《论语》《道德经》中哪些章节应该熟读,哪些章节应该背诵,我们师生都“辩论”一番,如果学生说得有理,我就听他们的。孩子们为了能说服老师,会主动查阅资料,寻找论据,往往还没有等集体学习,他们早就搞懂了。教师顺水推舟:“好,就听你的了!”学生得意地笑了,为老师听从他的意见;老师得意地笑了,为掉入了“圈套”还在自鸣得意的孩子们。

读经典让我们收获的不只是知识和阅读文言的能力,还有思想道德的升华。当学生在课堂上读或说“定能生慧,静能通神”“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巧言令色,鲜矣仁”时,他们不只是在论证书上的观点,同时也在自我教育。于是,好学好动的学生慢慢安静下来。撒谎、浮躁等毛病远离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