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时,有几种现象:有的同学苦恼没有东西写,有的不知道如何下笔,有的担心写不具体,不敢下笔。如何让学生在写作时顺利落笔呢?这是作文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一、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作文就是用笔说心里的话,用笔把心里的话写出来,和人交流和人谈话。本来孩子小的时候,用口语跟人谈话不困难,六七岁的孩子,大概就能够说得很好,上学了识字了读了些课文,能写作文了,其实就是拿笔来和人家谈话。孩子跟他自己说,没有顾虑;现在和人家说话,非要有意义、非要典型,那不就难写了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恐怕我们把写作定位在是一种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上,那么作文就会大大地减轻孩子们的心理负担,就不难。学生也觉得自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还有由于学生的写作基础和潜能各不相同,起点也就各异。因此作文教学要因人而异,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发挥出最好的习作水平,让他们都树立起信心。如后进生的作文只要有一个词用得生动,或一句话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就给予鼓励。作文教学要求要由低到高,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循序渐进,让学生始终对作文感兴趣。我还通过课后一句话日记展览、出班级作文选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参与作文竞赛活动,让学生体验写作的快乐,培养其持久的写作兴趣。

二、培养学生找素材的能力

学生写作文最苦恼的莫过于“无米下锅”。那么,“下锅之米”要从何而来呢?小学生积累材料,主要有以下途径: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基础。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自主阅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妙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录在笔记本上。同时,鼓励学生朗读、背诵好文章。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这是作文前的不断蓄势、屯积的过程。待作文时,学生遣词造句一触即发,得心应手,再不感到“心中有话写不出”。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仅做生活的旁观者。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活动,扩大学生的生活面。学生深入到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去,或看,或听,或想,或问,捕捉到各种写作素材,有惊,有喜,有趣,学生有内容写,就能写得无拘无束,多姿多彩。学生走进生活,思想活跃了,呈现出“竞相开放”的情景,写作文也就不难了。

三、克服学生怕作文的心理

我在学生作文时遇到过这类学生,不敢说真话,尤其不敢说自己家里的人和事,每每遇到写人记事的习作时,他们就爱抄袭,久而久之,恶习形成。所以我在作文教学时,如果遇到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哪怕语言不通,组织零乱,我都要泛读给全班同学,并鼓励说;“象这样的作文,虽然问题不少,但是自己说了自己想说的话,如果多修改,就会是班里最好的习作,我们要象XXX学习。”学生听了会在下次作文中敢写真话了,而且反复修改,慢慢的写作胆量有了,写作习惯也就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