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讲过:“科学的方法与知识的积累,具有相当的甚至更大的意义”。幼儿科学教育以丰富幼儿科学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为出发点,从而促进幼儿认知、情感、个性等健康、自主学习行为的和谐发展。在《新纲要》中也提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已经从停留在注重教师静态知识传递,转变为注重儿童情感、态度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环境的积极交流和谐相处。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中,作为儿童发展的“支援者”,由单纯的知识“传授人”转变为幼儿学习的“引路人”。要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学习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现代儿童学习观中就认为,孩子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学习。让他们能独立自由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有选择的,主动的进行学习。而在原来传统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常常会出现教师过分干预,只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忽略幼儿的自主操作探索活动的重要作用,轻视科学方法引导的情况。如何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能力,我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一、提供合理有效的操作性材料,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兴趣。

要想使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合理有效的提供操作材料是首要条件。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合理有效的操作材料,才能把枯燥单调的科学知识与幼儿自己的动手操作经验搭起一座桥梁,而不再是空白的“纸上谈兵”。使幼儿能兴致盎然地一步一步主动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获取科学知识经验。操作材料的准备有以下三个重要方面。

(1)要一定的科学活动目标。

许多教师在投放操作材料的时候,往往只注意材料是否丰富多样,而忽略了其目的性。幼儿在面对琳琅满目的操作材料的时候,可能就把他们当成了一般玩具玩了。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幼儿实际情况,扣紧科学活动目标,为幼儿准备能激发他们操作欲望,并能通过操作能获得一定科学知识的活动材料。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能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比如在“一切都在变”的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糖和水、冰块、碘酒等操作材料。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惊喜的向老师报告自己的新发现“冰块不见了”、“盐放进水里慢慢不见了”……这是因为教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能让幼儿具体形象的理解“事物在变化”这一简单又深奥的科学现象。此外还尽可能根据同一科学活动目标,准备形式不同的材料。如在感知磁铁特性活动中,准备了“碰碰车”、“送小动物回家”、“钓鱼”等一系列材料。虽然这些材料各不相同,操作方法也不一致,但是他们可以从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不断积累有关磁铁的多种经验。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