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比例》课标解读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二、课标解读

(一)借助生活实际,重视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一类常见的数量关系,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函数思想在小学的体现。在现实中,有许多数量关系可以表示为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其本质是两个量按一定的比例关系发生变化(即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从本质上说,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是函数关系,但小学阶段并不出现函数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具体感知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是使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更丰富;而是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以及学习一般的函数知识做准备。由此,教学中应与实际情境紧密联系,用具体的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呈现这个内容,引导学生从数量之间关系,两个量之间变化的规律的角度来理解和掌握这个内容。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材料,让学生判断、思考并表达思维过程,促进理解。

(二)引导学生经历知识、方法的获得过程,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能力

教学的目标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该让学生获得必须的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而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必须依赖于过程的经历。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会方法获得的过程。例如,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应该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观察提问—计算比值—发现规律—得到比例—类比拓展”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在“问题情境—观察提问”阶段,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或图形,从而引出问题:它们的对应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逐步研究。当得到比例以后,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像这样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图形之间可以找到很多比例?然后出示更丰富的材料: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大小不同的圆等,让学生根据这些图形上面的的数据写出比例并汇报交流。这样通过丰富的材料和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显然,学生通过不断的抽象、推理、模型化,数学思想越来越丰富,研究数学、建构知识等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也得到了有效的积累。

(三)注重知识的沟通与梳理,重视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和方法的多样性

比例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的最后一单元学习内容,这个内容的特点是应用性强、综合性强、内容情境不新但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和数学模型,需要学生在较高水平层面上学习。教学时,需要对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例如,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时,所解决的问题是以前用算术方法解决过得“归一”“归总”问题,用新的方法解决旧的问题,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挑战。教学时,要通过问题解决方法的回忆与比较,使学生明白:用以前的方法解决时,必须先求出“单一量”是多少才能求出结果,而现在只要判断相关联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列出比例式,再解比例即可,无需求出具体的比值;以前重点思考“单一量”是多少,现在重点思考问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通过这样的沟通与比较,可以是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知识、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差别,促进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和方法系统。

《比例》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六年级下册的重点单元。是在学习了有关比的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数量关系基础上,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以及应用。比例的知识是除法、分数、比、方程等知识的综合与提升,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通过对正、反比例知识的学习,在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渗透函数思想,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比例的应用三个部分。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同)的主要区别

这一教学内容的编排,基本沿用了实验教材的结构,但对一些细节的处理进行了改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比例的基本性质”中增加了让学生用字母来表示比例基本性质的内容,以促进学生思维的一般化;将标题“成正比例的量”“成反比例的量”改成“正比例”“反比例”,更加突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函数思想;改编了正比例的素材;增加一道求比例尺的例题,同时,改编了应用比例尺画平面图的例题,降低了难度;练习部分增加了一些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习题。

二、教材例题分析

(一)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比例的意义,教材提供了天安门广场、学校操场的国旗以及教室里的国旗等一组有关国旗话题的真实情境,并分别标注出每个情境中的国旗的长和宽。这些情境为学生所熟悉,自然促使学生运用经验和直观表象联想到这三种国旗虽然大小不同,但它们的形状却相同,隐含图形的相似特点。接着,在问题“上图中操场上和教室里的两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计算活动,求出每一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你能发现什么?”进一步促使学生对所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比值相等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概念。之后,依据小精灵提出的“在上图的三面国旗的尺寸中,还有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让学生利用比例的概念解决问题,以进一步比例知识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计算并观察相应量的比值是否相等。

例1: 比例的基本性质。与实验教材相比,对本部分知识的编写,修订版教材的编写分为比例各部分名称、比例形式的介绍以及比例的基本性质两部分。这样的编排,知识呈现的脉络更为清晰,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也更有利于抽象概括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材具体展开如下:首先,教材呈现了比例的典型形式,介绍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然后介绍比例的分数形式及其内外项。使学生清晰地发现比例的内项与外项并不会因为比例形式的改变而变化,并且正好形成交叉关系。第二,在此基础上教材呈现例1,进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教材先提出要求与问题“计算下面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这两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接着要求学生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最后,在学生列举众多例子的验证中,通过合作交流与分享,自然抽象概括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随着小精灵的提问“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性质吗?”激发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抽象概括: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2:解比例。在教学例2之前,教材首先介绍了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以提示解比例的方法是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转化为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再利用相应的方程求出未知数。例2的教学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入,呈现了解答问题的去全过程。根据问题设x,引导学生根据相关量之间的关系列出比例,再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最后进行解方程,求出未知数。

例3:解分数形式的比例。教材只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特别注意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空间,解方程让学生自己完成。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

例1:正比例。教材将实验教材中的标题“成正比例的量”改为“正比例”,更加突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函数思想。改编了正比例的素材,着重探讨总价与数量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学生最为熟悉的。这样的引入方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又揭示了正比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材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和三个问题,在小精灵提问“你能发现什么”的启示下,使学生认识了成正比例关系量的关系要点:有两个量,且是相关联的量,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两个量之间的比值不变。在此基础上,揭示成什么是正比例的量(总价与数量),什么是正比例关系(总价与数量的关系)。最后,教材利用数学化的字母符号来表征这一变化规律,使学生体会抽象与模型的数学思想。

在理解正比例关系的意义之后,教材安排了让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图象,并要求学生利用图象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图象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函数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最后,教材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找到变化的量与不变的量,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关系的理解。

例2:反比例。这部分的内容是揭示反比例的意义。整个编排思路和正比例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不要求学生认识反比例的图象。

(三)比例的应用

例1:比例尺及其求法。在教学例1之前,教材着重介绍了以下知识内容: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不同表示形式(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及其线段比例尺转化为数值比例尺的方法(原实验教材以例1的形式编排);沟通比例尺与分数的关系;除了用比例尺表示把实际距离缩小画在图纸上,还介绍了生活中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情况等。其中,教材强调在线段比例尺转化为数值比例尺时要特别注意单位的统一,再化简成最简成数比;另外,在用数值比例尺表示时,为便于计算,对一般的表示形式也做了特别的说明,即一般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形式。之后的例1教学,就是根据比例尺的定义,介绍了比例尺的求法:利用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先统一长度单位,再相比、化简。

例2:比例尺的应用。教材提供了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根据北京轨道交通路线示意图,求两站之间的实际距离。教材给出了完整的解题过程:首先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再给出了从设未知数、列出比例以及解比例求出实际距离的具体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技能:在示意图上寻找比例尺的信息;经历并能反思求实际距离的思维过程:根据比例尺列出比例,解比例求出未知数的值,再换算成合适的单位。

例3:应用比例尺画平面图。本例是综合运用比例尺、方位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原实验教材相比,修订版教材提供了绘制简易位置的平面图,给出了比例尺,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教材的编写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首先理清相关的信息,清楚要解决的问题;其次,确定方法,求出图上距离;最后,画出平面图,在图上标出相关的信息。其中,根据比例尺与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教材提供的基本思路与例2相仿,即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推导得到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但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应允许学生采用别的解法。

另外,教材编写还特别注意到将数值比例尺化成线段比例尺的知识点自然融合在画平面示意图的过程中。这一方面体现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渗透了制作平面图的一般要求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4: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特征。在学习例4之前,教材编排了一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生活现象的图片。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材突出强调通过对放大与缩小的生活现象(如照相、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大图表、人和影子等)观察比较分析,初步感知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变化,形状没有变化,从而体会图形的相似变化特点。例4则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教材先让学生按2:1的比在方格纸上画出三个简单的平面图形的放大图。具体编写过程如下:在明确任务后首先直接给出“按2:1放大,就是把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在理解“按2:1放大”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完成放大图形。之后引导学生观察放大前后的图形,在“你能发现什么?”这一问题的启示下,比较它们的内角、边长、周长,发现放大前后的图形,大小变了,形状没变。紧接着,再让学生把放大后三个的图形分别按1:3、1:4、1:2缩小,在“你又发现了什么?”问题的引领下,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体会到尽管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但仍然发现“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却没有变”。在这里,特别需说明的是,原实验教材是将放大后三个图形按1:3的比缩小,而修订版教材则修改为“分别按1:3、1:4、1:2的比缩小”,其编写的意图明显的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的多的“学”材,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抽象概括,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的目标。

例5:用正比例意义解决问题。这是一题典型的解决问题的例题,教材的编写就是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阅读与理解”,无论是用算术法(归一先求水的单价)还是用正比例解(依据水的单价一定,建立比例),都需要明确要解决问题,就是要知道水的单价和用水量。两种解法的区别在于前者必须要先求出水的单价,而后者只需明确水的单价是一定的,不知水的单价具体是多少也不影响问题的解决。因此,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理解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明确单价是一定的,这是水费与用水量成正比例的前提。“分析与解答”,教材呈现了用算术法和用比例解答两种解答。其中,教材详细介绍了用正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解题过程。教材编写中呈现了两种解法,一方面是让学生回顾算术解法,熟悉数量之间的关系,为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做好铺垫;另一方面是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进一步帮助学生认清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实质:判断两个量的正比例关系的基础上列出比例式,再解比例。“回顾与反思”,帮助学生梳理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提炼方法,总结经验。为巩固、强化这一解法,教材让学生自主解决一个变式问题,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应用水平。

例6:用反比例意义解决问题。本例的总体编写思路与例5相似,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反比例关系解决“归总”问题,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不再具体展开叙述。

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掌握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尺、正比例和反比例等概念和性质,特别是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与把握;教学的难点是能运用有关概念进行计算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