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上午好,我是孙静文,来自水口小学。我的说课题目是《买矿泉水》,选自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连乘运算,对后面学习两、三位数乘两位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之前学生已学过混合运算,对连乘的顺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定位于运用连乘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而将难点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目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二)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师生合作交流,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思考能力。

教学教法:

估算对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主要采取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讲解等教学方法,老师适时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与组员交流,最后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这样做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教学学法:

学生在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中,积极参与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开展组员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实现智慧的碰撞,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能够在思考和探究中学习到新知识,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中共同进步。

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中我按以下三个环节展开。

一、复习旧知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道应用题,有了前面的基础再加以引导学生就可以列出综合算式,为这节课的知识目标做铺垫。

二、探索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适逢我校组织学生到教育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实际,我将教材中的运动会情境改为学生即将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他们的注意,接着提出问题一“买2箱大约要花多少钱”,从而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估算。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对学生来说,估算比列式计算更有难度,他们可能会无法正确理解估算的意思而与精算混淆,因此在教学估算过程中,我先引导他们完成问题一,必要时给他们展示估算的方法之一:先估计一箱矿泉水要多少钱,再估计2箱矿泉水要准备多少钱,然后鼓励他们思考和寻找更多的估算方法。这里还准备了第二种估算方法:先求2箱矿泉水大约多少瓶,再求2箱矿泉水大约要准备多少钱。通过这两种方法的估算,让学生体验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结果可能不相同,但都可能是正确的。

当然学生可能会想出异于这两种的估算方法,只要合理我都会给予肯定,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理解估算时每一步为什么那样想。

接着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45页“试一试”第2题:“估计你们学校大约有学生多少人?” 。为更深刻地体验估算,我结合具体情境自行设计了两道练习题:估算全班总体重;估算全校课室的风扇总数。将难点降低,旨在帮助学生深入浅出的学习和理解估算。至此完成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内容。

探索完估算以后,再解决问题二“买2箱矿泉水共花多少钱”学生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习惯采用分步计算,我就会让学生回忆在复习旧知阶段采用的方法,鼓励他们尝试列综合算式,引入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目标: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且要求学生能说明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学生普遍会先计算“1箱需要多少钱”,这时我会这样问:“除了可以先算出1箱矿泉水的钱,还可以先算出什么呢?看谁能想出第二种方法”小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爱表现的心理会促使他们去开动脑筋,发现更多的解答方式。

因为连乘的算式以前已经学过,只是数学比以前大一些而已,所以这里只简要点拨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45页“试一试”第一题,也就是进入了练习巩固阶段。

三、练习巩固

从教学重点出发,我又设计了一道连乘式习题:一栋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3个课室,每个课室有45个座位,这栋教学楼共有几个座位?

完成之后,再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布置相关的作业。至此,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板书设计:

买矿泉水(连乘)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24×3 =72 (元)  24×2 =48(瓶)

72×2=144(元)  48×3=144(元)

24×3 ×2    24×2 ×3

= 72×2           = 48×3

= 144(元)           = 144(元)

答:共花了144元。

力求简洁,突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