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对数量不理解,有时闹出笑话。如:“我家有 30个人”,“我身高两丈”…… 诸如此类明显的错误。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是我们的数学教育出了问题?通过对新课标的认真解读,才发现原因出在教师身上,教师缺乏培养学生的良好数感的一种意识,以至于许多学生的头脑中数感缺失。

“数感”是什么?“在《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并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可见,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培养学生对“数”的认识

“数”是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一个工具,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这个工具,知道对比,也就是掌握“数的大小”。明白物体的个数,对一定量的实物能够用数字表示出来。比如2个人,5个苹果等问题。然后掌握“比多比少”问题。20比10 多多少,2比18少多少。理解了数的概念,能够清楚的用数来表达物体的个数。

二、培养学生对“量”的理解

在上面出现的错误中,比较明显的是学生对“量”理解不够,也就是单位的准确判断。如长度单位:“米”,1米有多长,重量单位“千克”,1千克有多重?

三、在生活体验中结合“数量”培养数感

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例子,把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给学生一个参照的标准,如:小学生自己的身高就是1米左右,自己的手掌宽10厘米左右,1瓶水约500克等问题。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校内延伸到社会。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生活活动中,培养学生感知、发现、探索身边的数量。在“认数”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教学“数一数”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主题图,欢快、温馨、富有童趣的画面带给学生对多彩的小学生活的热切向往。孩子们会兴致盎然地去数:一面国旗、二个单杠、三条石凳、四个垃圾筒、五幢楼、六朵花、七只小鸟、八棵树、九个女孩子、十个男孩子……无一不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数学就是这样无处不在;数完了再让学生说说图上有些什么,于是数成了学生之间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