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孩子学习知识的时候,将一定的问题或空间留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解决。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孩子。这条法规在幼儿保育方面也同样适用。

案例:沈老师是小班的班主任。小班的孩子刚从父母温暖的怀抱中走出来,什么都需要老师细致的指点和帮助。天气渐渐冷了,孩子们身上的衣服越来越多。午睡前,沈老师会帮他们一件一件脱下来,起床后,又得像裹粽子似的一件一件裹上去。每天,沈老师用在给孩子们午睡穿脱衣服上的时间足有半个多小时。一个月下来,孩子们在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没有丝毫的进步,相反变得越来越依赖。

之后,沈老师开始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脱外套。这包括解纽扣,下拉链等等。脱套头衫是最吃力的。在这一环节,沈老师帮有的孩子拉出孩子一只袖子,帮有的孩子拉出两只袖子,剩下的交给他们自己脱。除极个别衣领特别紧的孩子外,其余的都留给孩子自己穿,对穿脱的快的孩子奖给小红花。孩子们的热情很高,效果当然也很显著。沈老师粗略算了一下,从以前“包办”式到现在的“帮助”式,省去了约三十分钟的时间。后来,沈老师又将穿衣法推广到穿鞋法,同样取得了成功。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的今天,不是我们的孩子变的“无能”了,“娇贵”了,关键是孩子们的潜能没有被发现,并开发出来。如果你是一个只会温柔包办的家长,那你的孩子就永远不可能“能干”的,因为他的能力在你的包办下会渐渐退化。所以,鼓励孩子自己去做吧,从帮他们做一部分开始,慢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