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是语文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要求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小朋友登上天安门时喜悦与激动的心情。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天安门,激发他们热爱天安门,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是认识12个生字:安、门、跑、过、金、抱、站、在、支、爱、北、京。会写4个字:门、金、北、京。有感情朗读课文。

[案例1]

课件出示天安门录像,指导观察: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天安门城楼。

生2:我看到了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讲话。

教师及时引导:这是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情景。

生3:我看到了解放军叔叔在升国旗。

生4:老师,我会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我唱给你听好吗?

本来,我将这首歌曲打算在课间休息时放给大家听。这时有小朋友提出来了,何不让他试一试。于是,我笑着点点头,鼓励他:好呀!那你大声唱给我和同学们听吧。这位同学唱了起来,班上一些会唱的小朋友也跟着唱了起来,还有的小朋友站起来边唱边舞。一下子课堂成了歌声的海洋。我认真的倾听着他们的歌唱,等他们一唱完,我趁机提了一个问题:小朋友,如果你来到天安门城楼,心情会怎样?

生1:我会感到非常高兴。

生2:我会这儿看看,那儿摸摸。

师:是啊,你们瞧,这里有一群小朋友也来到天安门,他们也高兴极了,他们在干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天安门》这篇课文吧。

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庆幸自已没有打断那位想唱歌的小朋友的想法,而是趁机引导学生通过唱歌来体会登上天安门的快乐的心情。如果是原来,我想我会照着教案上。这样,我会一直是一个“教书匠”,不能从传统的“条条框框”中走出来。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教学中的主动性,而不是教师一人演“独角戏”。

[案例2]:

在教学法12个会认字时,我先将整篇课文用幻灯打出,课文用黑色字,12个生字用红色字。提问:小朋友,课文里的12个生字宝宝你认识吗?如果你认识,请大声读出来,并告诉老师你是怎样认识的?小手一个个举起来了,生1:我认识‘安、门、在、支’,在幼儿园就学了。师:不错,记性好。你来当小老师,带着同学读一读。生2:我认识‘北、京、站’。我是看故事书时认识的。师:真棒,从课外书里学到了知识。那你也当当小老师吧。读两遍。生3:我认你好吗?识 ‘金、爱、’我在电视里看过。生4:我认识‘跑、过、抱’,我是通过读拼音学会的。我都予以了肯定。

反思:在教学生字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方学习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已的努力学会了本节课的12个生字。新课标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要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如图书、网络等。这样的识字教学比以前传统教学中一味的教师读,学生跟着读效果好得多,更重的是,这样的教学是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开掘与提升,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自已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