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上存在两大突出问题:投入不足和分布不均。一是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投入水平长年偏低,基建经费、公用经费和人员性经费长期处于投入不足的状况,办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并且存在着大量的历史欠债。二是地区间、城乡间和学校间的生均经费水平差距很大。比如普通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东部最高省份与中西部最低省份相差7倍左右。全国还有40个左右的县没有实现“两基”,主要分布在西部边远地区。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不到城市的60%。城市中学校间教育资源和质量差距大,择校问题突出。

要解决这两大问题,制定各级各类办学经费生均标准是必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这一点,体现了党和政府加大教育投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决心。生均经费分配标准由基建经费、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三块构成,其中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又可并称为事业费。以基建经费为例,1998 —2007年10年间我国小学、初中、高中和高校的生均基建经费的增长率都是负的,小学的生均基建经费平均每年下降9%,初中平均每年下降10%,大学平均每年下降9.5%,这明显是不合理的。这说明在校舍等硬件投入上存在着巨大的历史欠债。

硬件投入固然重要,在教育上,软件建设更加不容忽视。公用经费支出水平低,不能满足教学条件的需要,会严重影响教育质量。以普通高中为例,我国有20%的普通高中理科实验室不达标,有30%的普通高中音体美设备和器材不达标。公用经费支出水平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农村学校和高等教育中。

人员经费支出水平低,不能满足教育对师资的需求,更会严重影响教育质量。教育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教师的劳动付出是创造价值的核心要素。从世界范围看,教育行业中人员性经费支出的比例往往是高的,这样才能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教育系统中来。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世界各国教育经费中用于人员性经费的比例平均约为75%,而我国人员性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比例仅约为40%。因此,应当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教育事业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