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著名的“Cockcroft报告”指出: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和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这个报告确切地指出了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功能,它可使人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问题时能将问题中各种因素的复杂关系表述得条理清楚、结构分明,无论是表达思想还是处理问题,都离不开交流。走进新课改的课堂,我们发现,最让人欣喜的变化莫过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主体意识的唤醒,随之而来的是在师生平等关系基础上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有了很大的促进。但交流的深度、广度、效度还有待加强。如何增进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需要我们重视并进行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

一、交流——需要氛围

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学生在其中成长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更谈不上生生交流。偶尔有几次的问答,也是意料之中的一问一答,书本知识的形式化翻版。没有深度交流,效果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没有安排交流,自己一个人“把所有的事情都自己扛”、“唱独脚戏”,学生只有听的份,哪有什么交流可言;另一方面教师没有创设交流的氛围,学生正襟危坐、循规蹈矩,一节课都在紧张中度过,不敢说话,不敢动手,哪敢交流。因此,教师应提高对“交流”的认识,并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交流的氛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才有可能进行。

⒈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心态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意识的社会人,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多让学生说话,多倾听学生的说话,可以知道学生的问题所在,便于教师针对性进行教学。学生通过交流,可以明是非,知得失,在交流中修正自己,发展自己。要达到这样的境地。首先教师自身要充分认识到课堂交流的重要性,要留足时间让学生交流,否则,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想交流也没有机会交流。其次,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多问几个“是什么”、“你是这样想的”、“为什么?请说说理由”,促进课堂教学师生之间交流的开展与深入。否则,教师听不进不同意见,棒杀不同见解,学生就会唯唯诺诺,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交流也就成了形式。如《百分数的意义》教学:讲台上放着三个透明杯子,里面分别放了10克、20克和50克的水。老师用汤勺向三个杯子里加糖,糖的数量依次为 2 克、3克和5克。

师:怎么样才能知道哪个杯子里的糖水更甜些呢?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