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应用。在火热的生活化课堂教学中,我留心了一些生活化教学,发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存在着误区,如把生活和数学等同起来,误以为只有生活中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数学;把数学和生活本末倒置,生活味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数学味等现象时而可见,致使一些数学课为“生活”而生活,从而脱离学生的实际、没有数学味。追究这些现象的原因,原来是盲目追求生活化,忽视学科本身知识形成的需要所致。试想这样的生活化课堂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效益?只能是用生活事例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罢了。那么怎样选择、使用生活素材才能促进有效学习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谨慎选择 为课堂教学提供优质素材

学习材料选择合理与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直接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倡导数学教学生活化,应该怎样从生活中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材料,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优质素材呢?这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下面就我个人的浅见谈谈选择生活化学习材料要注意的几点:

1、生活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早就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儿童实际。”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有些数学教学内容对小学生显得较为抽象。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活泼的问题中,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素材来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数学原来是那样的亲切与可近,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例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如果照书本上的思考方法教学,学生肯定感到乏味,如果利用多媒体创设下面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就便于学生接受。“小方和妈妈去商场超市购物,超市里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小方的妈妈看中了一个开水壶,价值97元,他带了165元,该怎么付钱更快?”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活力”,把教材中比较呆板的题材改编成了切合学生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便于学生搞清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 生活素材的选择能让学生抓住本质

实际生活问题往往比较复杂,有多种信息,教师在提供信息时要注意排除一些不必要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学生抓住本质。如有位老师在上《简单的搭配》时,先问学生:“你们喜欢吃水果吗?我们班的学生准备与手拉手的学生举行联欢会,会中想购买3种水果(出示课件图片桃子、梨、桔子),2种糕点(出示课件图片蛋糕、饼干),每人1种水果,1种糕点共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摆图片解决。上例用水粼粼的水果为素材,确实能吸引学生,但此素材妥当吗?许多学生在摆图片时,一边摆一边说我喜欢吃什么,说得差点口水都流出来了。试想学生注意力在解决问题上还是在美食上?可想而知,选择这样的生活素材,不利于学生抓住搭配问题的本质。如果把上面例子改成“小芳参加演出,她有3件不同花色的上衣,2条不同颜色的裤子,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作素材学生就不易把数学课上成美食课了,从而学生能从动手操作过程中找到有序、合理的搭配方法。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