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辽宁省鞍山市刘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梯形的面积》。

一、 说教材

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梯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节课。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特征,经历、探索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并形成了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中没有安排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的意义建构,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2、 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知识之间的规律,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探索的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二、说学生

由于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初步理解了平移、旋转的思想,具备了初步的归纳、对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启发。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容易就会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而用一个梯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对有的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班额人数较多,因此在合作中给教师的指导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 说教学策略

根据教学的三维目标,结合几何形体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 知识的迁移法: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采用“小组活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体现变知识的接受过程为科学的探究过程,利用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 采用直观教学法。

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演示,来突出教学重点,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学会以旧引新,学法迁移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实施过程

基于上述认识与理解,我对梯形的面积教学流程作了如下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根据我班现有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我们班同学最近在课间活动时最喜欢做什么?”学生上五年级以来,最感兴趣的就是打篮球。于是,我通过课件出示了篮球场地,让学生求出3秒钟限制区的面积。由此,很自然的导入本节课。让学生认识到求梯形面积的必要性,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活动。因为学生学过了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所以很容易就会想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推导面积公式的途径。最后,再用课件直观展示出梯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发散验证

在操作探究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我向学生提问:“如果我们手中只有一个一般的梯形,你们能不能自己动脑想出别的方法验证我们刚才的发现呢?”以此来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刚才的结论。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通过展示学生们个性化 的研究思路与成果,激发他们成功的学习体验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积极愿望。同时也达到 既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使学生真正学好数学,形成数学技能,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其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围绕这个目的,我设计了下面的一些练习:

第一题:基本题,回应引入,求篮球场地3秒钟限制区的面积?

第二题:基本题,书中38页试一试。梯形的形状发生改变,目的在于让学生准确的找出图中的上底、下底和高。

第三题:书中38页练一练第2题通过计算图形的面积,能发现了什么?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梯形的等积变形。

第四题:先估算老师统一发的梯形的面积,再测量计算。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空间想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第五题:是一道变式练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

利用一面围墙围成一块梯形菜地,已知篱笆全长325米,则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第六题:设计的是一道提高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张梯形彩纸,上底5厘米,下底7厘米,高6厘米,要从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练习设计由浅入深,有层次性,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五环节:课堂回顾,总结收获

成功和体验是学生情感发展的基础,师生在交流中共享学习的快乐。

“梯形的面积”评课

我是刘泽同年组的老师。我曾多次听过刘泽老师的课,今天,刘老师执教的“梯形的面积”一课,再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 教学环节设计精巧

新课伊始,刘老师从学生喜欢的篮球运动开始,引出三秒限制区,由此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运用转化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因而老师直接把这一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具体、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展示多种方法的推导过程,融合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在课上得以碰撞,从而归纳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面积公式教学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既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又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 课上注重学生活动

这节课刘老师从准备,诱发、释疑,转化、到总结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诱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动手尝试、观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张扬个性,在群体互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用眼看,用手做,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想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表现,发现自己,在亲自实践中理解,认识新知,使学生的知识、情感、能力在探索过程中得到和谐的发展。

三、 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参与、这一作用在本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当学生用自己准备的各种梯形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时,教师反问能不能拼成正方形?这样的处理是让学生懂得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由特殊的梯形拼成。如此点拨画龙点睛,在师生自然的情感交融中使学生懂得用一般梯形来推导面积公式,才能代表普通的规律。对学生计算时的书写及单位名称等问题教师也予以指导,这些都体现出老师教学的细致和务实。

我们常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今天刘老师课上的出色表现,非一日之功。当然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课上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如在图形的拼减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一问题还值得探究。但瑕不掩瑜,我们祝愿,这位年轻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