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前我是这样分析学生的。有了一年学习语文的基础上,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在交谈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不能从始至终认真地倾听别人讲话。大多数学生读不出古诗的韵味,感受不到语言的优美。

1、诗句注有拼音并与图片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句。

2、在理解诗句意思,我采用的是质疑解疑的方法。

这是学生长远培养的一种能力,让学生自己试着解疑,教师再适度的点拨,学生会更深刻。如:遥知不是雪。这时我问道摇晃是用什么去摇?“用手”对了。看一看这个遥是什么偏旁。“走之旁”谁能试着组句。“遥远”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理解这一句话。

3、录音选择好,由于自己的朗读水平有限,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从网上搜集录音。

记得学生刚开始朗读时没有一点味道。我是这样做的,第一遍放录音认真倾听。第二遍小声跟读。接着同桌互练,最后展示。效果不错,还真有点小诗人的感觉。读出了诗的韵味。

4、课外欣赏选材好,我是这样考虑的。

教一篇梅花,带两首有关描写梅花的古诗,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知道梅花不畏严寒这一特点。

反思这一节课还有许多不足,比如:教学资源没有很好的抓住,学生说到“数枝梅”的“数”为什么不是大树的“树”。我只淡淡地说,这里的“数”是数学的数,不是大树的树。如果我把这两个字板书出来,挖一下字义,学生就会理解更透彻。

《梅花》一诗教学时,课堂上仅靠教师调动吟咏诵读的激情,学生被动感染,常常出现两极分化,参与不一的现象。今天的课上我创新地开展了让学生来担任小老师教授新诗。同学们兴趣高涨,纷纷举手。

于是,小老师首先带领朗读,随后的指名朗读中同学们的踊跃程度明显高于平时,接着还居然不忘请同学发表意见评价谁读得好与不好。随后,从他不知所措的神情来看,似乎“卡壳”了,我适时地进行援助,请大家结合配图边读边想想诗的意思。于是,抓住关键词“数枝”、“凌寒”读出感悟,了解诗人对梅花不畏严寒、不慕虚名的赞美。最后利用音乐再次提升朗读,用纯净的音符浸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在梅花氤氲的淡淡香气河高洁的品格中,声情并茂的朗读真可谓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