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谁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来编写一句儿歌?比如:说谁的尾巴粗?考虑的尾巴粗。

生1:谁的尾巴粗?谁的尾巴细?谁的尾巴最好看?考虑的尾巴粗,老鼠的尾巴细,金鱼的尾巴最好看。

生2:谁有尾巴软?谁的尾巴硬?谁的尾巴长钩子?锚的尾巴软,恐龙的尾巴硬,蝎子的尾巴长钩子。

生3:谁的脖子长?谁的脖子短?……〔他还没说完,学生哄堂大笑,纷纷说:“比尾巴成了比脖子了!”〕

师:〔愣了愣〕大家不要笑,请让他把话说完。

生3:谁的脖子长?谁的脖子短?谁的脖子最好看?长颈鹿的脖子长,猪的脖子短,丹顶鹤的尾巴最好看。

师:〔竖起大拇指〕你说得真好,不光尾巴可以比,脖子、眼睛、耳朵等身体部位也可以比,谁还能再来比一比?

评课: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按教师预设的教学思路走,但老师并不是死板地抱守原来的思路,很武断地简单加以否定,而是灵机一动就让学生围绕“脖子” 编,这样一来,该生实际起了示范作用,大家的思路大大打开。其实本课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扩大见识,认识不同动物的特征,发现情趣,获得内心的愉悦,学生比“脖子”同样达到这个目的,可以说,这是学生一种可贵的创造。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且要包容学生的出错,只有这样,才能容出一片创造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