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综观我国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可悲的是: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其实,造成此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使教学效率极其低下。虽然课程改革在不断地深入教学,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可喜地变化。然而,当我们冷静地审视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 却发现有许多教师是在邯郸学步,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课堂教学还像从前一样——单调、枯燥、繁琐与压抑,学生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高;另外,在许多的农村小学中,由于班级中学生人数过多,导致课堂教学中达不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大量观察和分析,寻找造成课堂无效或低效教学“致命因子”,寻找课堂教学的问题症结所在,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通过实践研究,努力在教学理念、教学流程、课程资源、组织形式上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办法,积累出课堂教学的有效经验。

3、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知识,使他们的语言素养得到真正地提高。

三、研究内容及实施措施

我认为,衡量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是否有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审视:(1)有效的语文教学是关注“全人”发展的教学;(2)有效的语文教学是促进语文学习的教学;(3)有效的语文教学是呼唤效益意识的教学。第一点体现了语文课程目标的全面性、整合性,第二点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独有价值,第三点体现了在单位时间内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尖子生的思想。一句话,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衡量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

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呢?应该说具体的方法、方式多种多样。不过,从目前的研究与实践来看,我以为有几点需要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追求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儿童,他们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不尽相同,一个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尽量符合每个儿童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当然,要完全做到针对每个孩子都因材施教,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那是不太可能的。毕竟全班有五六十个孩子,而不是只有十多二十个孩子。所以老师们的工作是超负荷运转。但是,我们不能怨天尤人,要顺应形势,做力所能及之事。比如,老师可以研究本年段儿童的普遍认知水平和学习心理,设计出符合大多数儿童需要的课堂教学,同时,也要关注两头的学生(水平超高和水平超的孩子),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尽己所能地照顾到每个孩子,是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收获,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学无止境,教更无止境。作为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们应扎扎实实地提高每一节课的课堂效率,切切实实地使每个学生更快地进步!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有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当代教学理论认为: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但是事实上,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无效地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学生可以参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质疑解惑、与他人合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全过程。这样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从而做到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三)、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从新课堂教学来看,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学习评价的激励性使学生变得爱学习了。我们欣喜地看到低年级学生养成了主动识字,多渠道识字的好习惯,中高年级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表达与交流能力也提高了,课堂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课堂上学生普遍会说了,但学生的表达欲望是不是越强越好呢?仔细观察又会发现,许多学生关注的是老师有没有叫到我,而对别人发言的内容却置之不理。在这种浮躁的心态下,学生缺乏静下心来认真倾听、独立思考的习惯。改革这一局面的途径应该是从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自己的意见建立在他人基础上或者提出新异的想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些习惯可能侧重于某个学习阶段,而有些习惯可能是自始至终都要培养的,前一个阶段往往为后一个阶段起到铺垫作用。为了使习惯的养成更有计划性和可操作性,我们把中年级学生这样来落实:写好钢笔字,学写毛笔字,学会预习复习,坚持写日记,读书要有选择、要做记号,留心观察事物,爱护图书。

总之,良好的习惯肯定会促使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形成。现在教学界普遍关注学习方式的变革,推崇新理念的实施,而培养学习习惯的研究却很少。在学习习惯快被课程改革遗忘的今天,我们郑重地提出来,希望引起更多老师的重视,使学生养成终生受益的好习惯。

(四)、练习的有效性。

练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我们不能随意的使用,在练习的布置和讲评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练习要精选,增加练习的质量。我们教师要对手边使用的练习进行删选,不能一讲到底。要选取典型试题,不让学生去做那些重复的、无用的、甚至错误的试题,保证学生做题的质量。

2、练习要适量。我们的教师一直认为题目是做的越多越好,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就大量的给学生做题,什么题都拿来给学生做。所以,我们教师在精选过后质量保证的前提下,要控制好数量。我们追求质量,而非数量。

3、讲解要细致。不能只是追求一个答案,要注重方法的传授,让学生真正的能够得其法,在今后才能举一反三。注意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帮其改正。

四、研究结果

1、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的方法,形成书面的论文或总结。

2、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语文素养明显提高。

总之,教学中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去探索和研究,那就让我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来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