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源

1912年,民国成立后,政府继续推行国语。在推行国语的热潮中,国语标准音经过“京(音)国(音)问题”大辩论,由“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修正为纯以京音为准的新国音,其后注音字母也更名为注音符号,并成为推行国语的利器,使国语进入师范及小学语文教学中,在电台广播、电影、话剧等领域中建立了牢固的阵地。

民国时期,从官话到国语,从老国音到新国音,国语运动最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要使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标准的初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官话)成为有明确规范的高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国语和普通话),必须选择一种自然语言,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语运动在长期的实践中终于找到了“中国语言的心”(刘复语),明确宣布以北京(系)作为统一全国语言的标准音(见《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这是它最大的历史功绩,它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开展的汉语规范化运动、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在汉语拼音运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国语注音符号、国语罗马字、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直至五十年代后期的汉语拼音方案,显然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关系。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充分吸收了过去许多拼音设计,特别是国罗和北拉的许多宝贵经验,并广泛地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方案固然有它匠心独运之处。但更多的是吸取并发展了历史上许多拼音设计的长处。下面我们就从几个主要的方面来说一说汉语拼音方案与注音符号、国罗、北拉以及其他拼音设计的继承发展关系。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明末清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现台湾依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的拼音运动,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运动结合很密切。 共和国成立后,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的。

出笼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汉字笔画式、拉丁字母式、斯拉夫字母式、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速记式、图案式、数字形式。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公布的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

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决定采用汉语拼音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 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出 ISO7098 号文件,成为国际标准 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内容

语音

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分声母和韵母。汉语拼音方案是一套表示读音的符号系统,不应视为独立的字母。

声母

汉语普通话中声母有21个,列表如下。同一格内,左侧为拼音,右侧为国际音标。

  不送气

塞音

送气

塞音

不送气

塞擦音

送气

塞擦音

清擦音 浊擦音

(或近音)

鼻音 边音
双唇音 b [p] p [pʰ]         m [m]  
唇齿音         f [f]      
齿龈音 d [t] t [tʰ] z [ʦ] c [ʦʰ] s [s]   n [n] l [l]
龈颚音     j [ʨ] q [ʨʰ] x [ɕ]      
卷舌音     zh [ʈ͡ʂ] ch [ʈ͡ʂʰ] sh [ʂ] r [ʐ/ɻ]    
软腭音 g [k] k [kʰ]     h [x]      

此外,普通话里还有一些音节开头不是辅音而是元音,如“案”(an),这种没有声母的称之为零声母。

韵母

汉语普通话拼音中一共有39个韵母。分别是:

单韵母 前响复韵母 后响复韵母 中响复韵母 前鼻韵母 后鼻韵母
ɑ [ɑ]

o [ǫ]

e [ɤ]

ê [ɛ]

i [i]

u [u]

ü [y]

er [əɻ/ɐɻ]

-i(si,zi ci) [ɿ]

-i(zhi chi shi ri) [ʅ]

ɑi [aɪ]

ei [eɪ]

ɑo [ɑʊ]

ou [oʊ]

iɑ [iɑ]

ie [iɛ]

uɑ [uɑ]

uo [uǫ]

üe [yɛ]

iɑo [iɑʊ]

i(o)u [iəʊ]

uɑi [uaɪ]

u(e)i [ueɪ]

ɑn [an]

en [ən]

in [in]

ün [yn]

iɑn [iɛn]

uɑn [uan]

üɑn [yɛn]

u(e)n [uən]

ɑnɡ [ɑŋ]

enɡ [ɤŋ]

inɡ [iŋ/iəŋ]

onɡ [ʊŋ]

iɑnɡ [iɑŋ]

uɑnɡ [uɑŋ]

uenɡ [uɤŋ]

ionɡ [yŋ/iʊŋ]

注解:

1. “知、蚩、诗、日、资、雌、思”等字的韵母用 i。

2. 韵母ㄦ写成 er,用作韵尾的时候写成 r。

3. 韵母ㄝ单独使用的时候可写成 ê。

4. i 列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加 y;如果是复韵母,再去掉 i。如yi(衣),ya(呀),ye(耶),yao(腰),you(优),yan(烟),yin(因),yang(央),ying(英),yong(雍)。

5. u 列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加 w;如果是复韵母,再去掉u。如 wu(乌)、wa(蛙)、wo(窝)、wai(歪)、wei(威)、wan(弯)、wen(温)、wang(汪)、weng(翁)。

6. ü 列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ü 写成 yu,如yu(迂)、yue(约)、yuan(冤)、yun(晕)。

7. ü 列的韵母与声母 j、q、x 拼的时候,ü 写成 u,如ju(居)、qu(区)、xu(虚)。

8. iou,uei,uen 前面加声母的时候,简写成 iu、ui,un,如niu(牛),gui(归),lun(论)。

其中,只有一个元音或者一个元音带一个鼻辅音的情况,该元音称之为韵腹,所带的鼻辅音称为韵尾。两个元音构成的韵母,则是开口度较大的为韵腹,韵腹前的元音称为韵头或者介音,韵腹后的元音称为韵尾。3个元音或者2个元音带一个鼻辅音,则中间的元音是韵腹,第一个元音是韵头,韵腹后的元音或鼻辅音为韵尾。

古人根据韵头把韵母分为四类,称为四呼,即开口、齐齿、合口、撮口。汉语拼音的韵母表就是按照这个来排列的。

声调

汉语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四个声调分别是:

第一声,(阴平,或平调,ˉ ( - ) ),调值55(高平˥˥);

第二声,(阳平,或升调,ˊ ( / ) ),调值35(高升˧˥);

第三声,(上(shǎng)声,ˇ ( ∨ ) ),调值214(˨˩˦);

第四声,(去声,或去音,ˋ (﹨) ),调值51(全降˥˩);

四声的长度顺序由长到短依次是上声、阳平、阴平、去声。当后接非上声字(即阴平、阳平、去声、轻声)、不在句尾及不重读(强调)时,上声变调作半上21(次低降˨˩)。当两个上声字连读时,前字变调为阳平35(高升˧˥)。

汉语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声调,叫做轻声,有时也叫“第五声”,在汉语拼音中不标调。有些学者认为“第五声”的说法并不确切。轻声虽然能够起分辨语义的作用,但是通常不列入汉语“四声”之一,因为声调是正常重音音节的音高形式。在音高上,轻音只有音区特征,声调还有曲拱特征。

每个汉字由韵母和声母配合构成一个音节构成。在韵母上部应该标出声调,为了方便也可省略。

汉语拼音中标声调位置的规则如下:

1.韵母有 a 时,标于 a 上。

2.韵母没有 a,但有 e 或 o(普通话中不同时出现)时,标于 e 或 o 之上。

3.如果也没有 o 和 e,则一定有 i、u 或 ü。如果 i 和 u 同时出现,则标在第二个韵母上。这是特别针对 ui 和 iu 而言的(这两个音的实际读音应该是 uei 和 iou)。如果 i 和 u 不同时出现,则标在出现的那个韵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