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善用学生已知,讲究课堂投石”一法,即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已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原有认知水平,巧妙设计各种环节,调控生成细节,以此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科学课会因充分应用学生的已知而充满智慧和灵动。

一、选“趣石”,设置冲突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典型事例,无疑是吸引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师:过新年了,我给每个组的同学都准备了一份礼物。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兴奋地喊)想!

师:请打开你桌面上的盒子。

生:(奇怪地瞪大眼睛)一张空白卡片

这是我教学《寻找淀粉的踪迹》一课时的导课。上这一课时学生已了解“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的特性,因为学生已具备有关淀粉的知识,所以我投了“过新年给孩子们送礼物”这一“趣石”来导课,当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打开礼品盒之后,看到的却是一张空白的卡片,不免会感到有些失望,怎样才能看清礼物呢?当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实际问题发生冲突,正是我们教学的最佳时机,于是我趁机引导学生想办法揭开这个礼物的秘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奋再次被调动起来。通过这一情境的设计,学生经历“发现—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与已有认知不断产生冲突,又在探究中不断修正已有认知的过程。不断提出的新挑战,激发学生积极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

二、展“细石”,链接生活经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取许多信息,我们在课堂中可以开发和利用它们。如初上《我的大树》,课本中只是提供了一幅图和提示性语言,我在给一班上课时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从哪些方面去观察一棵大树,结果出人预料,多数学生说想观察树叶什么形状、树下有什么草,树周围有什么等,一节课下来把我累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没有多少收获。返回办公室我开始反思这节课失败在哪里?最终发现我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给二班上课前我决定从直观实物入手,预设以下环节:1.描述老师。2.描述一棵海棠花。3.如果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下准备观察什么?请看以下师生对话: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