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集体备课

1、概念:集体备课是指教师以教师团队为纽带,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设计出既凸显教学共性与个性特色,又达到资源共享的生态教育理念的文案。

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同年级或不同年级(班数较少的学校)同学科老师坐下来,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研究,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惑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

2、集体备课的好处

①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知识共享;

②有利于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③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④有利于省时、省力,提高工作效率;

⑤有利于资料共享,提高教学质量;

⑥有利于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

⑦有利于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学校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老师的成长周期,节减学校培训经费。

二、如何开展集体备课:

(一)确定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及参加人员

(二)集体备课的实施原则——四定、七备、六统一

1、“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2、“七备”:备思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教学手段、备教学过程。

3、“六统一”: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每一节课授课的共性内容;统一作业(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作业难度分三个层次);统一单元检测试题。

(三)集体备课的操作程序和基本流程:

基本程序: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课后交流、反思。

基本流程:

确立课题 —— 组内讨论 —— 确定主备(讲)人(形成初案)—— 集体研讨(形成共案 —— 个性化设计(形成个案)—— 教学实践(跟踪) —— 课后交流、反思 —— 二次—— 资料保存

(四)个人初备:

基本要求 :脑中有纲(标)、腹中有书 、目中有人、心中有法、胸中有案 。

具体要求:

1、备思想:

2、备教材:

“八点备课法”——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

(1)依据“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的思路,准确备出单元、章节的重、难点以及解决重点的方法,突破难点的手段。

(2)、深入研究教材,创新教学手段。

(3)、备出教参上没有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财富(来于教参,又高于教参)。

(4)、备出章节之间知识的过渡、衔接、拓展和深化。

(5)、备问题的预设及设计意图

3、备学生:

充分了解学情,备出不同层次及不同要求。

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以学生为出发点,备出切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案。

4、备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5、备学法:

预习法、指导法、设疑法等,对学生要进行学法指导。

6、备教学手段:

要详细列出教学手段,包括课前准备,课后巩固等。

7、备教学过程:

(1)、引入 (2)、教学环节 (3)、问题的预设与生成的处理预案

(4)、总结 (5)、板书设计 (6)、练习设计(课堂和课后)

(五)集体研讨

在集体研讨活动中,主备教师要提供给本组教师统一的教案,然后由主备教师(中心发言人)说课。说课要涵盖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说教学内容: 包括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材处理。

2、说学生:

①分析学生知识能力水平,说学生在本章、本节、本课的知识积淀。学习本节课可能出现的知识障碍等困难及解决的对策。

②分析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根据其特点所采取的教学对策。

③说教案的可适性。

3、说教法:

说本课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及其教育理论依据。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说出本节课所采用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教法及其所依据的教学原理或原则。

②要说出本节课所选择的一组教学方法、手段,对它们的优化组合及其依据。无论以哪种教法为主,都是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和学生实际而定的。要注意实效,不要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方法,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提倡教学方法的百花齐放。

③要说明教师的教法与学生应采用的学法之间的联系。

④要重点说说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方法。

4、说学法

说本课拟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学习能力。具体要说清:

①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及教学目标,学生宜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它,这种学法的特点怎样?如何在课堂上操作?

②在本节课中,教师要做怎样的学法指导?怎样使学生在学会过程中达到会学?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融进学法指导?

③学法指导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等。

5、说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要有多样性、可选择性,要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要有具体要求,如课前准备、学生资料收集等。

6、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要求做到:

①、说教学全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包括预习、教学、训练、复习的安排。

②、说教学环节的安排,包括如何引入新课、如何进行新课学习、如何巩固新课成效,以及如何过渡衔接。

③、说教学重点、难点的教法设计。

④、说板书的设计,包括板书的内容,在教学中的展开程序,板书与教学的关系。板书设计要有针对性、概括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实效性。

⑤、说作业设计:A、说每一个作业(练习)题设计的意图和目的。B、说学生在“作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先期解决(预见性)。C、说不同层次的作业及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D、在下次集体备课或教研会上,说反馈后的巩固训练。

⑥、说教学反馈,要对教学过程作出动态性预测,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调整对策(预设与生成的处理)。

(六)修正教案

在集体备课中,中心发言人说课,老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但教案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否则就没有创新精神。

要做到:

1、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应当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集思广益。

2、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对象,自己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各人可依据本班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进行二次备课,使教案具有个性化特征。

3、教案上要有圈点、修改、补充、拓展和教后反思等记录。

(七)、教学实践(重点跟踪)

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

八)课后交流、反思

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应有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创造阶段(编写教案),提高阶段(二次备课,调整和修改教案),总结、反思阶段。课后交流,就是对备课的总结阶段。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扬长避短,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九)资料保存

保存资料,供以后研究和参考。

三、集体备课应注意的问题。

(一)集体备课活动应遵循的七个原则:

1、合作性 2、实效性 3、研究性 4、创新性

5、统一性(辩证的统一 ) 6、超前性 7、完整性

(二)集体备课时教师要树立以下四个意识:

1、合作意识 2、整体意识 3、超前意识 4、反思意识

(三)集体备课必须正确处理好 “三个关系” :

1、正确处理好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

2、正确处理好备课与试讲的关系。

3、正确处理好骨干领路与培养新教师的关系。

(四)集体备课要克服四种现象:

现象一:集体备课成了“大杂烩”。

现象二:集体备课成了“集体剽窃.”。

现象三:集体备课成了“一言堂”。

现象四:集体备课成了“木偶戏”,缺乏个性。

(五)集体备课要避免流于形式:

(1)虽然定时定点,人也到位了,但各干各的事或东扯西拉聊一通,白白浪费时间。

(2)虽然有集体备课活动记录,但无实质性内容。如只是知识点的罗列,提纲挈领,过于粗略,纯粹应付学校检查。

(3)虽然有一定的形式,但不够深入,质量不高。如:一位教师主备、主讲,其他老师不愿意参与,个别老师留一手;一位教师备好后,不进行讨论和研究,其他教师用,坐享其成……

(4)尽管研讨比较充分,形成了一体化教案,但到了自己课上仍然用自己的一套。

希望老师们能在集体备课中不断地提高。

如何进行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

内容要点

v 备课的基本理念

v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备课遇到的新问题

v 集体备课的意义

v 集体备课的原则

v 如何进行集体备课

v 如何处理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的关系

v 青年教师个人备课的误区及对策

一、备课的基本理念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作准备的过程。备课的内容应该是包罗万象的:学情分析、目标制定、教具准备、资料查找、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探讨、编写教案、学案等等。备课的形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有在备课笔记上的有形教案,也有融入教师心田的无形教案,即所谓的“腹案”。

备课是教师最起码的教学活动议程,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一座大厦的建筑工程,那么备课就相当于大厦基地的选定。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备课不是对原有教材的复述和教学的照搬,而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钻研教材,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是结合学习实际,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教师的每一次认真备课都是知识的积累和业务水平再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潜能的调动和发挥 ( 特别是创新意识、改革意识 ) ,还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等思想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备课的质量。假如没有备课或者备不好课,课堂教学也就成了教师的随意行动,其效果与效率也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

二、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备课遇到的新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备课方式,设计“弹性化”的课堂教学方案。

1、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预设情境引入新课,注重新旧知识衔接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备课时应慎重考虑教学环节的设计,设计环节的目的是什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什么,如何突破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障碍。

3、活动的设计适合多变的课堂。于是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巡视,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并及时调控课堂。

4、让学生学会反思。课后小结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和自评与互评的能力,反思通过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我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还有那些问题未掌握,要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给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打分。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对每个同学的发现与反思都给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影响备课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教师、教材和学生。我们传统的观点只注重备学生和备教材。而新课程不仅备学生和教材。对教师自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就以上三方面,谈谈教师在备课中遇到的新问题。

1、教师的理念不够“新”或“吃”得不够“透”。新课程的理念包括对教材、课堂、活动、课程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等多方面的正确认识。教育的规律昭示:思想的变革是最艰难的变革。换言之,教师曾经接受的教育模式,不是一两次新课程研修学习和短时间的参与新课程改革能彻底改变的。新课程的理念是新的,但由于我们的教师的理念是旧的,或是说是夹生的,那就直接制约和影响了我们的备课。到头来,课程改革往往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多,实施的少;即便是实施,也是注重形式的多,重理性的少。

2、教师的知识不够“用”。新课程在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需要教师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我们教师主要精力在学科知识的吸取上,较少注意拓宽自己的基础知识,也不注意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学习。新课程对我们这种传统的生存状态带来了冲击。所以,在面临新的教材内容时,我们感到了诸多困惑,一是感觉缺乏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素养。教师通过怎样的途径、怎样的方式、利用什么时间,不断的进行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改善,其实是我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和备课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教师就无法真正的应对新课程改革。

3、教师的能力不够“强”。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文化知识,最终都要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体现在教学中。具体说来,新课堂要求教师应具备这样的能力:创设丰富的课堂教学环境;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发起并维持课堂的多向活动;运用多种手段组织教学;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捕捉教学信息的能力等等。尤其是在备课前,教师的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要求凸显。过去教师的课程资源来源主要是教材和教参,知识结构就是教材先后编写顺序,对新课程的新教材来说,这一套已经是行不通了,因为内容已经大大增加,教师首先必须学会选择,然后教会学生选择。

4、教师的时间不够“花”。新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最大机遇;同时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机遇,但更是一种挑战。教师要完成从思想到行为方式的变革,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学习的:从书上学、从网上学、与同事一起探讨学、走出去学、引进来学等等。这都是备好课前题。实际上,我们的教师是没有时间真正做到这些的,自然备课质量就受到影响。

特别是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因为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还不熟悉,教学的环节还不熟练,所以经常把教师上课的每句话、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甚至哪里需要停顿,哪里是重音等等都烂熟于心,甚至写在教案上。课堂上这样的教师常常是“眼中无人”的,一节课几乎就是自己“背课”的时间。

要解决这一问题,青年教师除了个人的努力外,还要积极融于集体备课的大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技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特别应把握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从而使备课过程成为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

1.备好课前课

课前备课宜粗不宜细。预设的教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目标,确定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思路,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所酝酿、所设计的教学流程,即这节课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像文章作者动笔之先所勾勒出的一个大致框架一样。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改革中,教学思路设计的研究更加表现出其重要性。

2.备好课中课

课中的备课实际是第二次备课。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决定了教学本身是充满着变数的,教学过程中的种种“想不到”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想不到” 又常常是课堂教学中的闪光之处、亮点所在。教师如果一味地照“案”宣科,置那些“想不到”于不顾,那么教学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魅力,课前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因此教师的调控非常重要。

3.备好课后课

课后备课要多样反思,如何反思?如何撰写教后录?教师要了解反思的面与撰写的切入点,明确撰写的支持路径,这样才有的放矢,求得教后录的高质量。

(1)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反思: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从教学过程方面进行反思: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从时间安排方面进行反思: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从学生活动方面进行反思: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从目标达成方面进行反思: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2)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媒体的合理使用等。

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补救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知识的谬误之处和学生反馈的差错处。如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作业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错误、特殊的错例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等。

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

(3)教后录撰写的支持路径

教后录撰写的支持路径一般有两条,即教师自我反思路径和外部支持路径。自我反思的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纵向反思,就是同类型的课,后期与前期纵向性反思。二是横向性反思,就是同一内容的课,与同行或专家的课横向比较反思。三是“现实”与“教学设计理想”差异性反思。外部支持路径主要也有三条:一是教研组支持思路,二是教学引领者支持思路,三是学生反馈支持思路。

三、集体备课的意义

v 1. 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做到知识共享。

v 2.有利于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v 3. 促进所有教师成长,特别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v 4.减轻教师备课重复,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v 5.有利于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v 6.有利于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

四、集体备课必须坚持的原则

v 1.统一性原则

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步教学,具体实施中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训练、资料使用、检测评估等必须统一。特别是教学进度和目标检测,一旦失去了统一,就不能在集体讨论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及时矫正教学实践。

v 2. 超前性原则

分配撰写备课提纲的任务和提供备课提纲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任课教师的提纲准备任务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一并分配,便于教师早作准备,收集资料,钻研大纲和教材。备课提纲的讨论一般要超前一周。

v 3、完整性原则

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完整性。一般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比较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

4.合作性原则5.实效性原则6.研究性原则7.创新性原则

五、如何进行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如何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共同研究,真正、有效的进行集体备课,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明确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和主备人

学校应该在学期初就确定本学期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主备人轮流担任。这样就使集体备课从时间、地点和人员上得以保障。

(二)明确集体备课的内容、范围和要求

1.集体备课的内容

集体备课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总结上一周教学的得失。有哪些成功之处,存在哪些教学上的不足,哪些必须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弥补和强化。二是讨论下周教学的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2.集体备课的要求

(1)“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2)“七备”:备思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教学手段、备教学过程。

(3)“六个统一”:既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每一节授课的共同内容、统一作业(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作业难度分三个层次);统一阶段测试。提倡“六统一”不是要“一刀切”,而是应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经集体分析,作出合理安排。

3.集体备课的操作程序和基本流程: 基本程序: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课后交流和反思。

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确立课题 —— 组内讨论 —— 确定主备(讲)人(形成初案)—— 集体研讨(形成共案) —— 个性化设计(形成个案)—— 教学实践(跟踪) —— 课后交流、反思 ——(第二次)—— 资料保存

4.个人初备:基本要求 :脑中有标、腹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胸中有案。

具体要求:

1.备思想: 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改变是新课改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理念是什么?理念就是教学指导思想。先进的课程理念,都来自于成功的教学实践。理念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理念。

2.备教材:教师在第一次集体备课时,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对本学期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简要写出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并制定好单元教学计划。对教材要有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更要从微观着手,脚踏实地,力求实效。

“八点备课法”: 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

(1)依据“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的思路,准确备出单元、章节的重、难点以及解决重点的方法,突破难点的手段。(2)深入研究教材,创新教学手段。(3)备出教参上没有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财富(来于教参,又高于教参)。(4)备出章节之间知识的过渡、衔接、拓展和深化。(5)备问题的预设及设计意图

3.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学习,就必须充分的“备学生”。要从学生的角度具体分析学生实际,在哪些方面会存在问题,怎样讲更易于学生理解、领悟和应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从其感兴趣的方式、方法入手,往往效果更显著。

4.备教法、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得当,教学效果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集体备课时必须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同时,对学生要进行学法指导。预习法、指导法、设疑法等等。

5.备教学手段:要详细列出教学手段,包括课前准备,课后巩固等。

6.备教学过程:(1)导入 (2)教学环节 (3)问题的预设与生成的处理预案

(4)总结 (5)板书设计 (6)练习设计(课堂和课后)

5.集体研讨

在集体研讨活动中,主备教师要提供给本组教师统一的教案,然后由主备教师(中心发言人)说课。说课要涵盖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I.说教学内容: 包括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材处理。

II.说学生: ①分析学生知识能力水平,说学生在本章、本节、本课的知识积淀。学习本节课可能出现的知识障碍等困难及解决的对策。②分析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根据其特点所采取的教学对策。

③说教案的可适性。

III说教法: 说本课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及其教育理论依据。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说出本节课所采用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教法及其所依据的教学原理或原则。

②要说出本节课所选择的一组教学方法、手段,对它们的优化组合及其依据。无论以哪种教法为主,都是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和学生实际而定的。要注意实效,不要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方法,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提倡教学方法的百花齐放。

③要说明教师的教法与学生应采用的学法之间的联系。

④要重点说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方法。

Ⅳ说学法:说本课拟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学习能力。具体要说清:

①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及教学目标,学生宜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它,这种学法的特点怎样?如何在课堂上操作?

②在本节课中,教师要做怎样的学法指导?怎样使学生在学会过程中达到会学?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融进学法指导?

③学法指导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等。

Ⅴ说教学手段:教学手段要有多样性、可选择性,要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要有具体要求,如课前准备、学生资料收集等。

Ⅵ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要求做到:

①说教学全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包括预习、教学、训练、复习的安排。

②说教学环节的安排,包括如何引入新课、如何进行新课学习、如何巩固新课成效,以及如何过渡衔接。

③说教学重点、难点的教法设计。

④说板书的设计,包括板书的内容,在教学中的展开程序,板书与教学的关系。板书设计要有针对性、概括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实效性。

⑤说作业设计:A、说每一个作业(练习)题设计的意图和目的。B、说学生在“作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先期解决(预见性)。C、说不同层次的作业及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D、在下次集体备课或教研会上,说反馈后的巩固训练。

⑥说教学反馈,要对教学过程作出动态性预测,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调整对策(预设与生成的处理)。

6.修正教案

在集体备课中,中心发言人说课,老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但教案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否则就没有创新精神。

⑴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应当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集思广益。

⑵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对象,自己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各人可依据本班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进行二次备课,使教案具有个性化特征。

⑶教案上要有圈点、修改、补充、拓展和教后反思等记录。

7.教学实践(重点跟踪)

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

8.课后交流、反思

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应有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创造阶段(编写教案),提高阶段(二次备课,调整和修改教案),总结、反思阶段。课后交流,就是对备课的总结阶段。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扬长避短,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9.资料保存:保存资料,供以后研究和参考。

六、集体备课应注意的问题。

(一)集体备课时教师要树立以下四个意识: 1.合作意识 2.整体意识 3.超前意识 4.反思意识

(二)集体备课必须正确处理好 “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2.正确处理好备课与试讲的关系。 3.正确处理好骨干领路与培养新教师的关系。

(三)集体备课要克服四种现象:现象一:集体备课成了“大杂烩”。现象二:集体备课成了“集体剽窃.”。现象三:集体备课成了“一言堂”。现象四:集体备课成了“木偶戏”,缺乏个性。

(四)集体备课要避免流于形式: (1)虽然定时定点,人也到位了,但各干各的事或东扯西拉聊一通,白白浪费时间。(2)虽然有集体备课活动记录,但无实质性内容。如只是知识点的罗列,提纲挈领,过于粗略,纯粹应付学校检查。(3)虽然有一定的形式,但不够深入,质量不高。如:一位教师主备、主讲,其他老师不愿意参与,个别老师留一手;一位教师备好后,不进行讨论和研究,其他教师用,坐享其成……(4)尽管研讨比较充分,形成了一体化教案,但到了自己课上仍然用自己的一套。

如何处理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的关系

集体备课不能替代个人备课,但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习某备课人提供的教案(原案),自已再设计出符合个人特色的新教案来,以施教学,则教学效果会更好。因为只有把个性化的备课和集体备课融合起来,求大同取小异,从而上出既有特色、又有水平的好课来。

一方面,个人备课的过程是使自已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进行一次熟悉、吸收和消化的过程,别人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只有通过消化整理才能成为自已的。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当你拿别人的教案讲课时,即使在你上课之前已经读得很熟,但总觉得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牵引你,受人思维之阻,使你不时的要去翻阅教案,讲课的连贯性也要要大打折扣,你的情感和价值观就很难表现自如,效果自然会达不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备课中,我认为先要认真研究教材,自已设计教案,仔细学习集体备课定夺教案,再树立自己风格的教案,那样课堂教学就是前后贯通,轻松自如,一气呵成。

另一方面,通过个人备课可以更多的容入自已个性化的东西,体现教学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教学是极富激情和鲜明个性的行为,绝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人与人之间会产生的差异,教师更是如此,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所以,个性是不能替代,也不能复制的。课堂教学要表现为个性的地方很多,如:课中语言表达的艺术,导入课文,总结课文学习,板书的设计和学生对话,还有与学生心灵沟通等等,都是不可替代或复制的,那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体验和总结才能体现出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同样的东西相互交换就会变成双份的东西,因为集体的力量是最大的。

其次,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方法也会有所区别,通过个人与集体融合的备课加上独特的风格,使教学可以达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学目的。如果你所教授的班级学生基础比较差,就可以通过“一帮一”“小组合作”等深入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你可能没有想到更多的问题,在集体讨论时,你会发现有很多不足之处,经过研讨,将课堂即将出现的问题一一解决,那么课堂的内容会更加的丰富,效果会更加的明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集体备课是个人备课的升华板。

总之,无论是集体备课还是个人备课,它的目的是为了教好学生,因而一切应从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出发。使备课方式变成开放的、合作的、发散的、多样的,从使学生在更好、更丰富、更精彩的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和能力。

七、青年教师个人备课的误区及对策

(一)备课不等于背课。

备课与背课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不一。选择备课的教师并不急着动笔,而是先放飞思想,即使有时想得比较远、比较杂、比较多也无妨。思考时,为了防止思维落入固定模式的窠臼,要尽力避免线性思考,取而代之的是块面思维。在思考前,他们时时关注教材,关注学生实际情况离目标有多远,将搭建一个怎样的平台让学生走近目标,如果学生这里出现问题,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调整等教学变数。备课时的思考并不是教学环节的面面俱到,而是该密处不透风,能疏处可走马。

背课者,省略的是研读教材和学生,而直奔教学设计。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快点以文字的方式定下方案,然后背熟教学环节。背课的后面有怎样的思想?首先,渴望精品课堂。因为希望课堂能精致一些,于是寄希望于课前计划,每步都仔细雕琢,环节与环节间的衔接都考虑得很周密。走进课堂,畏手畏脚,一切按预定的轨迹,不敢越雷池半步。其次,期盼顺畅课堂。很多教师都以课不出差错,顺利进行为目标。因此,背课是为了不给意外留机会。因为背课,课上得就失去了灵性。因为一切都是预设的,师生因失却了新的兴奋点而缺乏课堂智慧的挑战。备课的结果可能课堂上整体环节不那么顺畅甚至有些粗糙,但磕磕绊绊的灵动才是学习之真风景。

再者,备课不仅仅是以物化的备课笔记来衡量自己备课是否完成,而是以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储备(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 ) 坦然面对学生作为课是否备好的参考。背课只不过是为自己规定了一条上课行进图。

【解决策略】

1. 弄清楚备课不是为了背课而是为了上课

教师在备课时既要想好大环节也要想好每一个细微的小环节,甚至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的设计,这都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课堂教学的现实又总是与教案有些差距,有时甚至会出现很大的差距都是有可能的事。因为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双边的活动构成的,教师备课时,只能对自己做到充分的把握而无论如何不能百分之百地估计到全体学生,因此,上课的过程绝不可能僵化死板地背着教案走。

2. 教师上课前有必要熟悉教案

教师上课前,再次熟悉自己写就的教案,一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上课的有关内容,以打有准备之仗;一是为了熟悉讲课的思路与框架,避免无的放矢。但是,熟悉教案并不等于背诵教案。熟悉教案不必花很大气力,只要把握住了讲课中的几个大环节,了解了讲课中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既不必亦步亦趋,不敢“越”教案一步,又可以超然“案”外,灵活地组织教学。熟悉教案不可死记硬背,而要灵活记忆。灵活记忆的方法很多,有图示记忆、线条式记忆、关键词记忆、环节式记忆等等。在这些记忆法里,以环节式记忆为基础,其他的几种方法都建立在其基础之上。

(二)备课是否等于写教案

由于学校领导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备课检查往往是检查教案,在教学实践中,备课也因此往往被曲解成写教案,不少教师将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认为写教案就是备课的全部。教案写得好,课才能上得好,教案写得详细,项目填得齐全,备课就充分,认真。更有甚者,有的教师通过研究教案来分析备课 ( 暂且不说教案是否可以全面体现备课过程、内容及思路 ) 。

【解决策略】

教师须要树立正确的备课观

对教师而言,教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写教案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不论是简案还是详案,都能帮助教师对教学进行一定的把握。写教案,基本要求有“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课型不同,对教案的内容、形式、详略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同时,要吸收备课经验精华,跳出教师本位、教材本位、课堂本位、知识本位的习惯性认识怪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备课观,备理论、备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积累和感悟,把课备进自己的心灵深处。

(三)备课缺少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平时的教案抽查中,我们见到的似乎都是拷贝、克隆的教案,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些备课既没有标新立异的鲜明特色,更没有一丝一毫个性的张扬。只有在带有极强功利性的教师备课评比中,才能见到为数不多渗透新理念,体现新设计,包含新思路的好教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教师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害怕标新立异的备课在检查时通不过,还是目前尚未形成教师备课创新的奖励机制,教师缺乏动力?教育是极富个性的事业,备课是教师个性智慧的结晶。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每节课所处的具体情境和经历的过程都是不相同的,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因此备课也应该是百花齐放,各具风格,充满创造性的。新课程弘扬人性,张扬个性,备课形式和风格的个性化、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孕育下的必然走向。

【解决策略】

1. 教师应彻底改变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的奴隶式备课方法,成为一个有自己见解的思考者

备课是一项充满灵性、充满创造性的工作,它既有一般可遵循的规律和原理,同时更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差异性。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自我意识,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钻研教材、理解运用教材的能力。面对教材,不管是一篇新课文或者新一章节的知识,首先应仔细地反复研读,认真地分析思考,不要急于翻看教学参考书,不顾一切地钻到参考书的圈子里。要以课程内容为对象,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实际情况为根据,在深钻细研、反复思考的基础上,找到三者的最佳结合点。自己有了成形的思路和成熟的东西,再去翻阅教学参考书,进行必要的补充丰富。正如魏书生所说,“一定要注意以我为主,以我的教学风格、教学个性、教学特长为主。用各家各派的理论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长,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备课过程中,最珍贵的就是那些属于自己的东西。

2. 要克服绝对相信教学参考书的盲目崇拜意识,成为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创造者

且不说当前有一部分教学参考书以赢利为目的,其内容陈旧,观点错误,就是权威部门编写的教学参考书也仅仅是一家之言,不可能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具有了新的角色定位,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什么是开发?就是教师经过思考探索,以独立备课为基础,形成第一次备课的蓝本,然后再与别的教师的教案中的优质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创造开辟出来的具有校本特色和个人风格的新东西,绝不是鹦鹉学舌似的盲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向权威挑战的胆识和才气,运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教学参考书,创造性地进行备课,使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加趋于成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工作,除了辛苦还应该有愉悦感!

正如教育家叶澜先生所说:“教师若把人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成为推动他学习、思考、创造的不息动力,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和欢乐,自己的生命才能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有了这样的教学愉悦感,你的课堂想让他“不和谐”、“不高效”恐怕也是很难的。

教师教学中要表现出:学术上的底气(知识水平)指导上的灵气(教学方法)对待学生上的雅气(师德品味)生活上的大气(个人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