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

(一)缺乏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缺乏,学习没有干劲是自卑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学习是学生的天职,追求优良的学习成绩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学习是一种艰辛的劳动,学习成绩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可否认,确实存在着一些学习成绩不佳与学习困难者,他们尽管做了较大的努力,但学习进步缓慢,因而学习动机屡屡受挫。这常常使一些学习困难者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消极退缩。小王就是这样的孩子,他失去了学习的动机。

(二)情感意志薄弱

有很多学生过低地估计自己,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越比越气;或者过高地评价自己,当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拥有的光环在群星闪烁中不再那么耀眼时就产生一种失落感,随之而来的则是潜伏在内心的自卑感的萌发。小王认为自己就是不如别人,意志薄弱,认为自己笨,所以形成自卑。

(三) 自我评价矛盾

有些学生受错误观点的影响,如“额角小的人天生愚笨”,“女生生来不如男生聪明”等等,往往毫无根据的臆造出自己的许多弱点,或者过分夸大自己的某些缺点,总爱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对挫折和过失不能冷静地分析和正确地对待,结果是自怨自艾,失去了自信力,形成了怯懦和自卑性格。小王的老师和父母都认为他是 “傻子”,而他对自己是什么样一个人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所以自卑感的萌发就理所当然了。

二、形成自卑心理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1.身体方面的缺陷

由于身体或生理缺陷造成自卑心理的在小学生群体中不乏其人。一些男生可能因为自己的个子矮小,而被人称为“小不点”,“长不大”,“没有男子气”,“四等残废”等,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了极度的自卑。一些女生,或因为身体矮胖,或因自己容貌不佳而产生自卑感。他们常常体验着不能与常人相比的失望与痛苦,往往产生自轻自贱的情绪,并由此陷入孤独、沉默、神经过于敏感的自卑境地。他们内心深处的烦恼并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丝毫减轻。案例中的小王总是幻想自己有一米七的个子,就是因为个子矮小而产生了自卑心理。

2.性格,情感,能力上的差异。

自卑的学生在能力方面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加上强者锻炼机会明显多于弱者,一些弱者因为自卑心理的影响即使有锻炼机会也不敢抓住,或者有机会却因一次失败而永远望而生畏,恶性循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差距越来越大,自卑心理也越来越强。在情感上,他们往往缺乏正义感,是非感和荣辱感,爱憎不明,善恶颠倒,感情用事,情绪不稳,容易冲动,对于帮助教育他们的老师同学表示怀疑、疏远、甚至仇视。自卑也是一种性格特征。有的学生怕别人看不起,怕受到伤害,便把自己禁锢起来,用逃避的方式来自我防卫,极易养成孤独、离群的闭锁性格。

3.挫折,失败产生自信不足

一个人对自己有信心,对自己积极的评价和认识,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凭空而来的。正如其个性是社会化的结果,自信心也是学习得来的。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经历过失败挫折之后就丧失了信心,以至于以后做任何事情都信心不足。他们常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或倒霉的命运,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己天性的发挥,于是精神压力重重,使自己越来越缺乏勇气和信心,导致自卑。

(二) 教师方面的原因

1. 对学生的态度,关心程度

从调查来看,成绩差的同学在课堂上被教师提问情况如下:有65.6%的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不多,有24.3%的教师给学生较多机会,还有 5.5%的教师经常给学生机会,4.6%的教师从不提问成绩差的学生。可以看出目前的教师在课堂上很少给予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机会,使他们得到较少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师的忽视,给这些学生的心理上投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自卑感就逐渐形成了。

2.对学生不恰当的评价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小学教师对成绩差的学生的评价不够客观。对于他们的错误常常批评说“怎么这么笨?”“你吃饭是干什么的”等等。这些学生由于智力发展水平较低,理解问题的能力较差,因而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就大,遭受的失败体验也多。他们虽然很用功,但力不从心,每失败一次就增加一次痛苦,教师往往只看到他们的学习结果,而不去了解他们花费的代价,一味地批评他们,他们受到的往往只是训斥和羞辱,即使有困难也不敢诉说,同教师保持距离,与同学产生隔阂,自卑感就逐渐生成了。

(三)来自家长的影响

1.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调查结果表明,现在大部分家长比较注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成绩不好,不是急于发脾气,而是耐心地分析原因,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而也有 30%多的家长什么也不管孩子,有3.7%的孩子家长甚至动手打骂。有的父母把“棍棒底下出孝子”奉为教育孩子的信条,一贯辱骂孩子,使孩子由屈从暴力进而信奉暴力,这样孩子的心理受到严重打击,以后对考试就有严重的恐惧感,正是这样的恐惧导致成绩下降,恶性循环,最终认为自己天生是个差生,怎么努力也没用了。所以,自卑感的产生和家庭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

2.缺乏沟通,缺少关心

调查结果表明,有30.2%的学生认为自己成绩不好与家长不督促学习有关。现在有很多家长对于自己子女的学习不闻不问,对他们成绩好坏从来不关心,所以有的学生觉得书读的好不好无所谓,也就越来越不用心,学习成绩下降,性格也变的越来越孤僻。其实孩子的好坏大多数和父母的关心重视有关系,在学校里有老师,到了家里需要家长的教育,只有这两方面相结合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三、如何让学生走出自卑心理

(一)学生自身的努力

1.坚持正确的自我评价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短处,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因此,不能因为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的不足而怀疑自己的全部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不仅看到自己的不如人之处,也要能看到自己的如人之处和过人之处,这样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自卑感强的人,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这些事情即使很不显眼,也不要放弃争取成功的机会。因为任何成功都会增强人的自信,任何大的成功都蕴积于小的成功之中。换言之,要通过在小的成功中表现自己以确立自信心,来循序渐进地克服自己的怯懦与自卑心理。

2.树立学习的榜样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勇于战胜挫折的榜样,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战胜挫折的信心、勇气和动力。可以效仿的榜样可以有三类:第一,中外著名人物中战胜挫折的典型范例。如因遭受失学挫折而奋发成才的爱迪生、法拉第、蒲松龄、华罗庚等,虽处境艰难但倔然自强的达尔文、牛顿、曹雪芹等,战胜病残而卓有成就的贝多芬、张海迪等。第二类,全国著名的同龄人中的英雄模范。如赖宁,“自造”逆境,锤炼自己;成洁,失去双臂,却谱写了生活的旋律。第三类,学生身边战胜挫折的同学榜样,要注意发现学校、班级中的这种榜样,并及时选择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实践证明,由于这样的例子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既可望,又可及,因而感到真实可信,可亲可学。总之,只有当学生能自觉地用这类英雄模范人物的榜样作为测量自己的尺度时,其挫折就会成为新的努力的起点和摆脱自卑的台阶了。

3.自我激励,增加自信

利用表现欲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王某是自卑心理较重的智力正常的孩子,虽然他看不到自身的优点,但渴望得到尊重和承认的欲望是有的,只有想方设法激活他受压抑的表现欲,才能提起他的学习兴趣。鼓励是培养、激发自信心的最好途径,尤其对于学业不良的学生来说,鼓励自己,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是摆脱自卑心理的最有效的途径。

(二)教师的关注

1.正确评价,少用惩罚

老师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尤其是付出努力所取得的成绩,应给予积极的肯定,为学生指出和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有能力付出,并能做出贡献,能够获得众人的承认,从而产生了自我满意感、自尊感和成功感,增强对自己的信心。这种积极的评价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自觉产生乐于学习的愿望。教师的积极评价也应该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应该针对学生真正取得的优点和进步来评价。如果只是笼统地说学生近来不错,学习有进步,那就犯了无的放矢的错误,即使学生真的有进步,学生也不能从老师的话中听出他的进步到底在哪里,学生的进步没有得到直接肯定,其进步也就难以保持。

对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要注意方法。首先,教师要指出他进步的地方,指出他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肯定,然后再指出不足之处。谈话的时候语气要尽量诚恳,而且最好不要在同学面前指出他的不足,这样可以使学生心理少受损害。

2.表扬进步,发挥长处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进步,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小王这类学生,教师及时的表扬可以让他清楚自己的进步,否定过去对自己的错误评价,更好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自己得到超常的发挥,横向比他还是落后的,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本身确实有长足的进步。在外人看来是夸大性的赞扬,对他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应得的。老师可以设置很多奖励,比如:班内进步奖。这样可以让他们更有向上的积极性。

3.用提问、巡视来关注他们

面对大庭广众讲话,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胆量,这是培养和锻炼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当众发言是培养自信心的“维他命”。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经常与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交流,争取让他们说出心中的想法,建构一种师生融洽的气氛,使学生做到“想说,敢说,会说”。另外,老师也应该在课上或课间多关注他们,哪怕走到他们身边微笑一下,问候一声,他们也认为老师是关心他们的,自卑感可能因此会减弱。

4.多角度开展活动,进行耐挫训练

(1)野外活动

让学生到大自然艰苦的环境中去学生存,学自理,对学生是一种心理上的锻炼和挑战。活动中充满了“野趣,童趣,情趣”,这里没有书本,却让学生置身于知识殿堂,这里没有题目、考试,却让学生要完成一道道过关题,这使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可以忘记学习上的失败,在这里找到他的乐园,找到成功和满足感,从而消除自卑的困扰。

(2) 各项竞赛活动

如篮球、乒乓球赛、羽毛球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等,充分展示学生特长,培养自信心,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失败和成功的滋味,让他们在活动中知道自己并不是很差,增强他们向上、挑战自我的信心。如王某不会打乒乓球,可以教他学会打球,这时,活动不但不会增加他的学习负担,相反可以促进学习,因为成功的喜悦使他精力充沛,信心百倍,多一点自信就少一点自卑。

(3) 心理交流活动

针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进行心理交流也是一项重要的心理教育活动。它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还能促进心灵的交流,改善了人际关系,自卑心理也就在这活动中得到释放,彼此互相促进。

(4) 情境耐挫活动

儿童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具体的,直观的,身边发生的事物容易引发兴趣,促发联想。所以,对他们进行耐挫教育就不能只讲空洞的道理,而必须利用报刊杂志刊载的,现实生活中的,甚至是身边发生的挫折事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以达到在挫折中学会耐受挫折的目的。

(三)家长的配合

1.多表扬,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家长应该多和孩子交流,不妨和他说些悄悄话,让他们不要有恐惧的心理。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和微小的成绩都要给予及时、热情的表扬,使他们产生一种愉悦感和成功感。多次,反复的表扬会使他们巩固优点,克服缺点,产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从而能够做得更好,超越自卑。

2.纠正过激语言,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

家长要避免在生气的时候说出伤害孩子自尊的话,万一已经伤害了孩子,事后家长应该向孩子道歉,纠正自己情绪激动时候的错误教育方式,避免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此外,家长应该以理智来支配自己的感情,尽量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孩子,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在私下或当众使他们蒙受耻辱。因为孩子的情感意志是比较薄弱的,一旦蒙受耻辱,他们就有可能会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

只有学生,教师,家长三者配合起来,以正确的方式来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喊出“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