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最闻名的一首,是《月光奏鸣曲》。

三连音前后相连,不绝如缕,潺潺涌到耳边,徐缓轻柔地拢住了聆听的心灵,眼前如有幻境。这是《月光》的开头,照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释名家,钢琴大师威廉·肯普夫所说,是“三连音轻声细语,音流上闪烁着微茫之光。从深暗中,浮起了那支忧心忡忡的主题……从第一乐章的《柔板》中,可以发现印象派的萌芽。我们从倾听中仿佛目有所见,而我们的内心视觉也在帮听觉的忙。”这个乐章予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它在乐音的分布上十分和谐,好像不露声色地用真情徐徐而又均匀地抹在每一个音上。整个乐章在音调上达到惊人的统一。从一开始,音乐里的和声就夹着微风吟唱,好像一架大自然的风琴。这种感觉带领着我们,在音乐里,一直走到了袅袅逝去的余音。这个第一乐章,其实说的是凄婉的面向死亡的情感,其内在的“真意”是阴沉而炽烈的葬礼思绪,可是音乐里那种单纯而又真挚的美感又实在太动人了,对于程度不深的爱好者来说,要体会这一层“真意”,怕是极其为难的。对音乐的理解,往往就有这样的情况,我们明明被告知了一支乐曲的真实“内容”,但是在自己心里真切的体会上,还要等待在某时某地、某种境遇里的“缘”。有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让《月光奏鸣曲》极度流行,迷倒无数有情人的,无疑正是曲中令人沉醉、惹人遐思的美感,而非其中“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的悲剧”。这个乐章的“水面”无比柔和宁静,我们要含着对每一个音的爱惜,仔细捉摸,才能体会到其中情感的律动和充满冥想、哀伤、幻觉、冲动、悲愤的丰富层次。这种“费解”不仅对于我们爱好者来说如此,就是对于职业的钢琴演奏家,也是常常只顾在“诗情画意”里做文章,要表现出音乐内涵里的悲剧性来,并不容易。(《月光奏鸣曲》的演奏版本很多,我们仔细去体会,有的轻快,有的呆板,有的深沉,差别很大。)然而我们若要去接近曲中“真意”,却非得先把那“诗情画意”的念头割去不可。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