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民间游戏中激发幼儿想像力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创新都是通过想像,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形象、新假设开始的,这是创新活动开展的第一步。幼儿由于缺乏旧知识,旧经验的束缚,想像会更大胆,更富有创新意识。心理学家考伯所述:正是儿童期的幻想引发,才形成了以后所有创造性活动。因经,促进幼儿创新教育,想像力的培养不容忽视,家长和教师尽可能开阔幼儿的视野,扩大范围,增加表象储备。只有在对事物的知识积累比较具体丰富时,他们才能产生想像的基础。首先:教师可带领孩子走向大自然`大社会,拓宽孩子的视野,增长孩子们的见识。孩子们认识的事物越多,想像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宽广,就越能激发孩子们的灵感,产生新的创造。例如:利用手影游戏激发想像。闲暇时带孩子玩手影游戏,富于变化的手影给孩子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无穷的想像。又如:玩“跳房子”时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想出多种跳法:可单脚跳,双脚跳,踢石子跳等,使一种游戏玩出不同的花样,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锻炼孩子的弹跳力,使幼儿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其次,将民间游戏灵活运用一日活动中,引领幼儿的创新发展,保证幼儿的创新空间,引发幼儿的创新思路。在区角活动中,引导幼儿玩动手,动脑的民间游戏:“东南西北中”、“翻绳”、“弹豆豆”等。根据幼儿“最近发展区”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借助于材料的暗示,幼儿不断地进行发散性操作,从而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户外活动中,可利用“跳房子”“丢手绢”“跳橡皮筋”等鼓励幼儿想出不同的玩法。在生活活动中利用过渡环节的零散时可玩短小的民间游戏。如:晨间锻炼后、点心、午餐前后、午睡前后玩“手影游戏”、“小山洞”、“翻绳”等,利用简单有趣的民间游戏,激发幼儿想出多种不同的玩法,体验发散性思维带来的愉悦。

三、引导幼儿在民间游戏中主动探索,为幼儿搭建创新平台

《纲要》中多次提到要为幼儿创设“充分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因此,活动中,尽量做到凡是要动手操作,亲身接触来获得的知识都让他们去操作、去经历、去体验;凡是让幼儿通过与物体与他人的交往来形成认识,发展能力的都尽可能的采用。探索性活动是指幼儿带着一定的意向或根据一定的任务指向,通过操作,独立自主地探索知识的过程。在这种方式中,教师只是给幼儿下达一个任务,幼儿则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在活动中尝试,思考,探索,产生顿悟,有所发现。例如:教师与幼儿收集竹子,木棍,树枝等,引导幼儿玩“划船”的游戏,在这里,教师没有对划船的材料及划船的动作做出限制,幼儿在玩中有的自由结伴玩,有的空手玩,有的利用竹子,木棍,树枝等坐着或站着玩,非常开心,幼儿带着“划船”的任务,积极与材料。同伴互动,在“做”中“悟”在“悟”中进行更高层次的“做”,不断探索超越自己,超越同伴的游戏玩法。

四、善于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在民间游戏中对幼儿进行创新教育的保证

儿童不是消极等待别人灌输的容器,儿童也有自己的认知能力,在具体情境中,在与他人和环境进行相互作用中发生发展的。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事先不曾预知的事件,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做好观察记录,对事件进行反思,以得到最佳的教育成效。俗话说:“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育的老师。”当在民间游戏中幼儿的创新能力发展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先静下心来,先问问自己:“我的教学方法出了什么问题”,对孩子的错误要多多宽容。当然,这里的宽容不等于放任,因为教师有时对孩子的反应把握不准,有时虽然捕捉到了信息却因一时缺乏材料而无法实施,有时教师假设与孩子的反应完全相左等,教师要善于反思,从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和孩子的行为,并将其中的成功与不足都作为经验,想办法将面临的问题处理好,把它升华,从而诱发幼儿游戏的需要,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捡石头”游戏中,幼儿利用玻璃球代替石头玩游戏,教师对幼儿的材料创新及时给予肯定,并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反思,在下一次的活动中启发幼儿根据材料的不同想出不同的玩法,有的按玻璃球颜色不同捡,有的按材料不同捡,这样不仅拓宽了幼儿的创新之门,又为民间游戏延伸了新的内容。

儿时的“摔泥巴”、“磕饽饽”给已成年的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童年回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动力,是民族兴旺发展的不竭源泉,我们要充分把民间游戏与创新能力培养两者结合在一起,发挥它们更大的作用。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