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阅读理解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分析代替不小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联系十分紧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打破学生与文本的界限,让学生走进古诗,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利用一切语文学习的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设计特色:

生活积累 自主合作 学习资源 创设情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3、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设计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感知诗文

1、秋天到了,你观赏过秋天晴朗夜晚的景色吗?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描绘以下你看到的秋天夜晚的景色。(师板书学生积累的词语)

(皓月当空 秋高气爽 一轮明月 明月清风)

2、过渡:秋天,一轮明月洒下一片银光,大地显得那么宁静、和谐。那么皎洁的月光下湖面的景色是怎样的呢?

3、出示插图(月光下洞庭湖的景色),图上画了什么?请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

4、出示古诗《望洞庭》,读诗看图,哪些诗句是描绘了图上的景色,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知识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应体现生活,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打破学生与文本间的界限,让学生走进教材,让学生说说自己熟悉的秋天夜晚的景色,感受秋天夜晚的宁静,拉近了与古诗的距离。通过看图选择诗句,初步感知诗文,为潜移默化中理解诗文内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自读古诗,要求:读准、读顺。

6、简介诗人和洞庭湖。

二、质疑问难,自悟诗意

1、学生质疑,这首诗你哪些地方不理解?

2、引导理解,运用以下方法:

1)、看图理解;

2)、互相讨论;

3)、查工具书(字典、古诗解释等)

4)、下位向同学、老师请教。

3、讨论,交流(说说你的理解以及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学贵有疑”,由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把学生当作学生的主体,课堂学习的主人。“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提出问题,并教给方法,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周围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讨论、交流为契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纠正、规范学生的语言,把学生视为学生发展的主体。)

4、说说诗句的意思。

5、加深理解,感受诗意。

1)、“湖光秋月”为什么“两相和”?

2)、诗中的“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三、美读成诵,领会诗情。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读后请生评读。)

3)、指名读;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4)、教师范读;

5)、配乐赏读;

6)、有感情地读,背诵古诗。

(诗的韵律、节奏是与古诗的内容、感情、气氛融为一体的,通过反复诵读,充分读书,读中有反馈、有指导、有评价,让学生经历实实在在读书的过程,切切实实地指导诵读,把诗的韵律、节奏、情感融合在一起,使诗句 成为有形的画面。配乐诵读,让学生把诵读变成欣赏性地读、创造性地读,达到“诗人合一”的境界。)

四、再现情境,再创诗境。

1、教师在舒缓平稳的音乐背景下介绍诗人在什么情境下创作了这首诗?

(学生闭眼静思)

2、通过介绍,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

3、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诗美在意境。教学古诗就是要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借用音乐和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调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再一次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在品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领略意境,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五、课外拓展,归类积累。

同学们,你们还了解哪些描写秋天月夜的古诗?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理解古诗,结合插图,在背景音乐下展开想象,结尾再发挥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积累古诗的热情,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