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的思维能力就是指善于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盲目依从。

独立思考是培养思维品质的保证,对培养思维的独创性至关重要的。一个学生不能独立思考,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就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就更谈不上创新。

美国著名学者彭威廉说:“真正的知识更多地来自思考而不是来自书本,年轻人应该用‘脑’学习,而不是用‘眼’学习。”用眼睛学习的知识在脑中依然是知识,知识是会过时的、遗忘的。而用脑学习则通过思索将其化成了方法、智慧,并培养了自己的主见与独立思考能力,成为了人生命中的一部分,这是一个人真正的能力。

举世瞩目的物理大师爱因斯坦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爱因斯坦一生都强调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来解决所有问题,反对用单纯的记忆来限制自己。爱因斯坦成名后在回答美国记者有关他如何成功的问题时说:“我从来不携带什么记着所有东西的笔记本,我常使自己的头脑轻松,以便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我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至于你们问我声音的速度是多少,我很难确切的回答,需要查一查物理学词典,因为我从来不大注意去记词典上可以查到的东西······”

“那您脑子里都记些什么呀?”美国记者惊讶地问。

“我记的都是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爱因斯坦回答说,“仅仅去记那些书本上可以查到的东西,什么事件啦,人名啦,公式啦等,根本就不用上大学。我觉得,高等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本领。人们解决世界上的问题,靠的是大脑的思维和智慧,而不是去照搬书本。”

作为一名中学生,首先应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已开始形成,他们不象小学生那样,对老师和家长百依百顺,而是学会用独立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但初中生容易偏激,好走极端,容易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要切记。

而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学习,在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借助老师的点拨和引导,但决不能依赖老师,不能什么都叫别人“告诉”,要在老师介绍的主要知识点上,自己开动脑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思、多问,通过自己的脑力劳动获得真知。

在美国的基础教育中,就很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一些中国的留学生大都对美国教育重视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深有感触。他们认为,这与美国学校重视“活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30年前来中国访问的女子乒乓球队队员朱迪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她的孩子14岁,学校要求他们采访家庭成员,写一篇家庭历史的论文。在她的指导下,孩子查阅了大量资料,最后根据她的经历写成了一篇“乒乓外交”的精彩论文。

相比之下,中国学生往往缺少这方面的训练。在美国一所大学教数学的迈克教授认为,他带的中国学生都非常的勤奋,专业课的学习普遍要比美国学生优秀。但是,在写论文的时候,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就显示出了不同的能力。给中国学生出一个题目,他可以做的非常好。但你要让他自己设想一个题目,却非常困难。美国学生却恰恰相反。可见,只有坚持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的发展思维。反之,思维就会僵化,永远不会创新。

查理得·费曼在理论物理界享有崇高威望,曾参与过著名的曼哈顿计划,并以量子电动学上的开拓性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位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就在于他一生中充满孩子气的智慧游戏和标新立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曾出版过费曼所著的《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一书。这就是费曼的真实写照。

杰出的成功者都具有一种这样的品质,大家都没有做的,就是你应该做的。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有创新才容易成功。“天才始于标新立异。”标新立异也就是与众不同,别具一格。世上每一次伟大的成功,都是先从求异开始的。那学习也是一样,求异思维是天才的本领,天才大都始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无论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还是科学家、艺术家,他们都是敢于探索未知的人。

所以,一个人要想学有所成,就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源泉。创新思维的内核是:敏于生疑、敢于存疑、勇于质疑。不疑就不会有异,没有异就没有新。当然了,倡导求异创新思维,并不是让我们去不着边际的异想天开、任意蛮干。创新思维也是要在科学精神、科学理性、科学方法的引导下,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和积极的成果的。

知识是需要每个人独立掌握的,掌握科学的思维过程也必须要独立进行。这是其他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有了独立性,大脑才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中,才能发现知识的真正奥妙。发达国家提倡的“发现法”,就是强调学生要更多地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问题。任何不经过自己思考所获得的东西,必然是肤浅的、不牢固的。

老师“满堂灌”的讲课方式之所以不好,就是由于讲述取代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妨碍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另外,独立思考也可激发起学习兴趣,而兴趣又是产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

培养思维的独立性,贵在坚持。有的同学能在学习上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只要心中认定是正确的,就敢于同老师、家长、同学门争辩。有的同学虽然一开始也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缺乏坚持性,一遇到难题和争论,就容易怀疑自己或放弃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但对学习不利,同时对自己的思维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思维的独立性与“固执”是截然不同的。在学习中,要善于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而一旦发现自己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就应该鼓起勇气,勇于承认错误,马上放弃。

注意培养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建有创新的思维能力。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指引人们去获得新知识或以前未曾有过的对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所以,它也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

创造性思维也不是游离于其他思维形式而存在的,它包括了各种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的,以综合性、探索性、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新颖性、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固有的特点,但不是唯一的特点;创造性思维既需要分散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创造性思维没有现成答案,目的指向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创造性思维还需要创造性想象的参与。

创造性思维创造了科学,也发展了科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前进。以物理学为例,一部物理学史,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史。

伽利略是实验物理的奠基人,是真正意义上的物理学的发端者。伽利略不仅是实践探索型的,还是创造性思维型的全能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评价他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利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就在于毁灭旧的建立在感知基础上的观点而用新的观点来代替它。这就是伽利略发现的重大意义。

牛顿的创造性工作最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观念上的,他打破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月上”和“月下”两个世界的划分,认为地球上物体的下落和月球绕地球运行始于同样的原因。二是他发现了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动力学和天体力学的基础。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相对论的发现显示了人类思维的无限创造力。根据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解释了水星的运动现象,预言并被证实了光在引力场中的偏转以及光谱线的红移等等。

目前我们虽然不是发明家和科学家,但在学习上也应该除旧图新,创造性的学习。这样才能学的深、用的活,逐步培养起自己的独创能力。

如何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呢

(1)张开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们都不会忘记有一幅著名的漫画:爱因斯坦的脸被画成一把小提琴,琴弦上有音符,还有那个著名的物理学公式:E=MC2。就是有一次,母亲弹钢琴,3岁的小爱因斯坦听的入了迷。完全沉浸在音乐世界的想象之中了。爱因斯坦说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了想象的参与,思考就发生困难。特别是创造想象,它是由思维调节的。思维过程中有了想象的参与,智力才能得到发展。

同学们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还要珍惜自己的这一宝贵财富。大胆的想象是构成创造性想象的准备阶段,今天还在你想象中的东西,明天就有可能出现在你创造性的构思中。

(2)培养发散性的思维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与聚敛思维相对。例如我们思考“汽车都有什么用途”。至少我们可以列出以下各式各样的答案:赛跑、运土、代替脚力、运水、运货做生意、本身当作商品等等。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3)要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既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学习的过程中,直觉思维有时表象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应急性的回答,有时表现为多种新奇的方法、方案等等。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当这些想象份至沓来的时候,可千万别怠慢了它们,要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要善于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能力。

(4)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变通性

变通性是指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即思维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突破常规。思维定势是人对刺激情境以某种习惯的方式进行的反应。思维定势可使我们较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有时也会陷入思维定势的陷阱。

例如,有一道手动操作题,桌子上有一个倒扣的高脚玻璃酒杯,杯中扣一个乒乓球,要求是使杯口始终朝下,手不能接触乒乓球,还不能用其他器材,将这个杯子移到相距一米的另一张桌子上。如果此题我们局限于杯口朝上方可完成的思维定势中,则必然难以解决。这时就应该破除常规,大胆设想和尝试新的途径。例如可以通过旋转北子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善于发现联系、善于利用联系,善于运用独特的、新颖的方式解决各种学习或生活中的问题,同样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要想培养创造性思维,还要提高以下几种能力

注意力就不说了,因为在前面已经详细论述了。我们主要说说吸纳力、观察力、思考力、创造力和语言能力。

(1)提高吸纳力

吸纳力,就是广泛地、及时地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吸纳知识的能力。要适应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快、渠道广的特点,借助现代传媒、现代科技等手段,善于立体地、全方位地、多渠道地去学习。

(2)提高思考力

巴尔扎克有一句名言:“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穷的人。”学习是汲取知识、充实自己的根本途径;思考是领会精神实质、把握精髓和真谛的关键环节。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而思考是学习与应用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善于思考,才能达到学用结合、学用相长的目的。

(3)提高创造力

这里说的是学习上的创造力,实质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就是丰富知识、创新思维、解决问题、指导实践的能力。

荷兰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物理学家霍夫特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科学家。透过诺贝尔奖的光环,霍夫特还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他不仅拥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还有一个创造性的大脑。有一句名言说的好:“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什么是有准备的头脑?霍夫特认为就是善于深入学习,善于思考,善于积累和善于创造的头脑。

(4)提高语言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的外壳,也是思维活动的主要刺激物。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是借助语言、词来实现的,许多学者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认为语言和思维是有关的,语言能够对人的思维结构和认知产生影响。但是,心理学家关心的不尽如此,他们更关心的是语言影响思维的机制问题——语言怎么影响人的思维,都通过哪些方式影响的。

一位美国的学者曾在我们的国家做过一个实验,主要研究英语和汉语中的对一星期中几天的表达来看语言对人们数字运算能力的影响。如果要计算下个星期的 Sunday(星期日)离今天还有几天,美国人就没有中国人做的快。这是由于汉语中,用“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来表示一周中的每一天,而英语则是另外的一种表达方式,没有这样的数字规律。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语言比较丰富,那么相关信息的表达和存储就会比较丰富。这些知识提取到工作记忆系统中时,就会有助于认知。反之,如果一些概念在大脑知识系统中没有分化,没有相应的符号表达,或符号表达的体系不利于运算,那么,人们对相应事物的认识就会产生困难,在工作记忆中运算、操作时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无法运行。

可见,语言直接影响到知识的贮存、流传和继承,关系到思想的交流和思维的进行。

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表明,中学生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所以应该通过多读、多写、多讲来提高语言能力,从而增强思维能力。真正做到“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但是现在很多同学都轻视语文,忽视语言能力的提高,导致听说读写的能力比较低,从而就更阻碍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审题时看错题目,阅读效率低,解答问题时表达不清,不能确切表达自己的思想等等。因此,努力提高语言能力是不可忽视的。

思维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总是借助语言进行的。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由基本词汇,语法构造形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因此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用语言进行的思想交流的形式为语言。语言是个体对语言的一种应用,因此,语言又是一种个体现象。个体的语言一般有三种形式:口头、书面、内部语言。人的思维就是通过内部的语言形式进行的。这种内部语言,一般是认为一种简约化了的无声的语言。思维不可能凭空进行,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就是无声的语言。因此,语言是进行思维的基础,也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思维的过程通过语言进行,思维的结果通过语言(口头或书面)表现出来。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

俄罗斯心理学家加里培林关于智力形成的学说提到,智力活动源于物质活动,以语言为中介,内化为“人脑”的内部语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操作学具时,要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相结合起来,也就是从“外化”到“内化”,在操作中,使“操作”和“思维”紧密结合,从而发展内部语言,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能力的训练,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思维能力的愿望才有可能实现。

以上的五种能力是培养表面思维能力不可或缺的,但是还要注意思维的内质性。也就是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核心,揭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表面性的思维是不能摆脱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偶然联系的影响,不能深入地分析事物复杂的、内部的关系的。牛顿从苹果落地,想到宏观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引力,经过测量和计算,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马克思透过资本主义灯红酒绿,繁荣昌盛的表面现象,在全面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合乎逻辑的预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在全世界取得胜利,这些都是思维深刻性的具体表现。

做为中学生,在理解了思维的深刻性的同时,还应努力培养这一优秀的品质。怎么培养呢?应该按照爱因斯坦所说的“思考,思考,再思考”去做,就能逐步获得这一宝贵的思维品质。

理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手段。例如,有的同学学过分数的约分、通分之后,思维往往停留在“基本法则”的浅层认识上,如果能适时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悟出两者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只不过所取的角度不同,前者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后者取“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就能把认识引向更深层。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抓住事物的规律和事实,深入地思考问题。多题一解,则能提高对不同题目的同类题型的概括能力,从而促进思维的深刻性。如,某商品原价为300元,经过连续两次降价后,现在的出售价是95元,求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再比如,从装满63升纯酒精的桶中取出若干纯酒精,再用水注满,然后再取出与第一次取出的纯酒精等量的混合液,这时桶内剩下的纯酒精是28升,求每次取出多少酒精。

从表面上看,例1是“平均降低率”问题,而例2是“浓度稀释”问题,但实质上,它们可以规划为同一类问题。通过对问题的类比,可引导思维的纵向深入,抓住问题的本质与规律。

为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对课文中内容深刻的地方多提几个问题,来让自己深入地思考下去。如《荔枝蜜》中作者反复提到“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好一个“酿造”!这是点睛之笔。“酿造”这个词含义丰富而深刻,包含些什么内容呢?就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了,它不止是一般的赞扬蜜蜂的勤劳或集体主义精神。它既有勤劳、艰苦劳作之意,也有不分日夜地从事平凡而不容易为人所知的劳作之意,更有创造性地进行劳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含义,还有众多的、伟大的、集体进行的、其产品是香甜的等等意思。这个词是作者提炼出来用以表达主题思想的关键词语,要仔细体味,意会其深刻性。

思维与学习是互相联系的,一方面客观的学习态度决定着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思维对学习生活有促进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和知识的积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会逐步加深,但同年龄之间照样存在着思维深刻性的差异,所以必须有意识地进行思维的训练,以求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思维的深刻性,不仅是大政治家,思想家的特点,也是大科学家所具备的特点。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由此可见,深刻性在思维训练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如果说广阔性是思维训练的突破口,独创性是思维发展的主攻方向,那么深刻性就是思维训练的终极目标。这是因为“求多”、“求异”这些特征显示的意义最终必须落到“求深”上,犹如开花的长远意义最终必须落实到果实上。

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思路,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人们常说的一个孩子“机智”,其实就是指他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具心理学家研究,20%~30%的初中学生具有极好的思维灵活性,高中生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数还在增加。这些同学能活学活用。在遇到难题时,能多角度思考,善于发散思维,又善于集中思维,一旦发现按某一常规思路不能快速达到目的时,能立即调整思维角度,以期加快思维过程。中高考的试题大多是灵活性很强的题目,只有善于应变,触类旁通,方能越关夺隘,攻克难题。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策略

(1)培养迁移能力

思维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时的迁移能力上。所以,必须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从而能够灵活地解决学习中的一些问题。

例如,在教师教授人物肖像描写时,就要有意识地把在课文中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技巧运用起来。比如,写人物的笑,就要想到学到的一些课文中相关的方法。在《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对课文中的“笑”所表现的人物心态进行分析,再拿出《红楼梦》第四十四回的一段摘录,认真分析其中每一个人的“笑”表现了他们的什么个性。同时阅读《祝福》,分析祥林嫂“三哭”、“三笑”的背后揭示了什么主题,细细体会生活中周围人的一颦一笑所表现的内心活动。这样的训练会使分析作品中人物的能力和写作中刻画人物的能力大大提高。

(2)利用“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对“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思维灵活的一种良好手段,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能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结合“一题多解”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使自己在思考问题的起点、方向以及数量的关系处理上,不拘泥于一种方式,而是根据需要和可能,随时调整和转换。

例如,在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老师布置了一道下面的应用题:“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出发,当甲走道全程的3/4时,乙走到全程的3/5,这时两车相距210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为了深入地理解应用题的题意,我们首先应该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接着进行自我启发,能不能找出210千米所对应的分率呢?

从A这边观察,210千米与3/4和3/5的交错处有什么关系呢?在提出问题后,就会很快看出210千米所对应的分率是3/4与(1-3/5)的差。于是马上列出了算式:210÷〔3/4-(1-3/5)〕=600千米。

接着还要尝试用其他的方法解答,思路就会被打开,于是就能得到以下几种解法:

从B这边观察,210千米就是3/5与(1-3/4)的差。列出的算式就是:210÷〔3/5-(1-3/4)〕=600千米。

从整体的观察,210千米就是3/4与3/5的交错处,列出的算式是:210÷(3/5+3/4-1)=600千米。

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能够从数量的关系中,巧妙地找出联系,从而灵活地找到解题方法。这就是通过“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过程。

(3)多读一些不同的文章

一般来讲,文章是作者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多读一些各种不同的文章,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而文章的创造性,主要是体现在它的构思和语言运用上,体现在文章的思想观点和表达方式上。不同体裁的文章,自然各有特点,就是同一体裁中的同一内容的文章,也风格各异。在阅读优秀文章时,要善于发现它们的不同,善于吸取它们各自的特点,这对于发展自己的思维是有益的。多读各种不同的文章,既可以获得知识,又可以取得思维和写作的借鉴,可以从比较中学习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方法,可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关键是思维的参与活动,如果不能激发积极的思维活动,就不能算是有效的思维活动。因此,在学习中,要留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使思维活动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学习活动中,还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就要多动脑筋,加强学习,在实践中探索新思路、验证新方法,并及时总结、改进,就一定能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思维的多变能力。

发展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智力活动的速度。具有这一思维品质的人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适应迫切的情况来积极的思考,并迅速的做出判断。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到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当尼克松总统走下飞机时,饶有兴趣地道出一首诗句: “寺边一头牛,人在未中流。二木不成林,人在云上头。“等候在机场的周恩来总理脱口而出:“特来相会”。尼克松听后十分高兴,双方亲切握手。

周总理的迅速作答反映了他思维的敏捷性。当然,思维的敏捷也包括正确的态度,也就是说思维的轻率性绝不是思维的敏捷性品质。对中学生来说,思维敏捷意味着理解快、反映迅速、运算能力强、正确率高。在决定学习成绩的各项因素中,思维敏捷度占了很大比重。

人在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时,都是通过人的思维活动来支配身体完成学习任务的。特别是思维的敏捷性直接参加了学生的技能学习过程,也决定着学习结果。

在体育活动中,有的同学掌握新技术慢,有的在纠正过程中纠正很慢,有的在游戏活动中不能及时选择正确的行动方向。这些情况,都是学生思维敏捷性差所致,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大家可以有意识地发展思维的敏捷性,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手指的运动来达到目的。

心理学专家通过对手指与思维关系的系统研究时发现:手指是在思维的支配下进行的活动,通过手指训练,不仅可以发展智力,还能发展思维的敏捷性。

在语文的学习中,思维的敏捷性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那如何培养智力品质的敏捷性呢?首先,速度训练。在语文学习中,强化速度训练,提高阅读能力,不仅有助于培养敏捷性思维品质,而且还能提高学习能力。

其次,听说训练。听说交流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如果赋予听说活动以速度和准确度的要求,可以有效地进行敏捷思维品质的训练。

再次,即时演讲。它是说话人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受人邀请,或因某种场景的激发,当场进行的说话活动。它具有边说边想,边想边说的特点,对于培养敏捷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推理,实现思维的敏捷性。在语文的学习中,单纯的谈“感悟”是不妥当的。“感悟”是人的心理对外在事物的反映,往往显得粗糙与模糊,要想使“粗糙” 变的细致,使“模糊”变的“明晰”,必须经过严密的论证和推理。论证,是找到确凿的事实材料来证明;推理是必须学会归纳和演绎。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可以找到一例或多例来证明自己的看法,难以对众多的材料的内涵加以“打通”,从现象走向抽象。这就使得自己的思维往往陷入错误的泥潭,绕来绕去,绕不出思维的误区。花费的时间不少,解决问题的效率不高。

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语文学习似乎不大习惯象数学那样推理,只对看法加以简单的鉴定就了事。这是必须改进的,必须要学会推理,以求培养自己的学习理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敏捷性。

学习上的高质量、高效率体现在思维的敏捷性上,思维敏捷性强的同学能迅速准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对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果断地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因而能迅速有效的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每一位同学都要加强思维敏捷性的训练,培养随机应变能力。

(5)提高观察力

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两本书,一本是有字的书,一本是无字的书。无字的书就是社会、人生。这两本书都要学,既要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又要注重实践,通过丰富多采的社会实践获得真知灼见。现代社会中,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只要留意观察、留心学习,就会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但是观察不能随随便便,漫无目的,在观察之前应该有明确的目的,确立观察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那种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抓不住实质的观察态度。有很多同学观察目的不明确,所以观察效果很差。当走进实验室,还不知道要做什么实验,不知道观察什么现象,更不知道如何通过实验操作来达到观察的目的,往往会一边看书,一边操作,看一步做一步,这样盲目的学习法,也是导致他们学不好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知识的原因。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我们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进行观察研究。只有明确观察目的,才可以在众多的事物中进行合理的选择,才可能有的放矢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对象上。例如写作文。如果你要写的是一篇人物的肖像描写,就要注意观察描写对象的身形体貌。如果要想描写他的性格特点,那就要注意他的言谈举止,而不是把眼睛放在五官的比例上。否则,即使你观察的再淋漓尽致,对你的文章也没用。

还要激发观察兴趣。罗丹说的好:“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种能发现美的眼睛,从本质上来说,来源于观察者的激情,来源于他的充溢着美的心灵。对生活充满激情,是做好创造性工作的先决条件。梁启超早就指出:“观察的条件,头一桩,是要对于所观察的对象有十二分兴味,用全副精神注在它头上”。不热爱生活的人,绝没有心思去观察社会,不爱好自然的人,也没有兴趣去观察自然。

学生的观察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观察活动的一种最有效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观察效果。许多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和他们从小的兴趣是分不开的。哥白尼从小就迷恋上在晚上观察天空,探索天空的奥秘。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对一个指南针很感兴趣,换各种方法实验,想弄清指南针永远指向一个方向的原因。

小时侯的兴趣对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但兴趣决不是天生的,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兴趣。中学阶段是学习上的智力和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中学生虽然年龄小、经验少,但是有热情,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再加上一定的信念和信心,就具有了培养兴趣的最好条件。

要想学会科学的观察,还要注意一定的基本要求。所谓的科学观察法,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一些大自然的科学现象。运用这种观察方法,要动手、动脑、动心思考,要依据观察的事实来得出结论。不能加入任何自己的感情色彩,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得夸大或缩小。

科学的观察主要的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观察要全面细致

观察时粗枝大叶,漫不经心,是提高观察能力的大敌,永远不会有所成就。应该是全面细致,专心致志的观察,对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北宋的文学家欧阳修有一幅珍藏多年的古画。画中有一从牡丹,牡丹下面还有一只猫。他想知道这幅画究竟精妙在哪里,就去请教当时的丞相吴育。吴育是欧阳修的亲戚,对古人的绘画很有研究。吴育一看这幅画就连连称赞说:“这幅画画的是‘正午牡丹’。”欧阳修惊奇地问道:“你怎么知道这是‘正午牡丹’呢?”吴育笑着说:“你仔细看看,画上的牡丹花开的四下张开,有些下垂,而且颜色不润泽,这是太阳到了中午时候花开的样子。那只猫的黑瞳孔象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如果是早晨,那花就会带着露水,花冠就会向中间收拢,而且颜色润泽。猫眼在早晨和晚上瞳孔是圆的,将近中午就会狭长,到了正午,猫的瞳孔就象一条线了。”欧阳修在心里暗暗佩服吴育,认为他的观察力的确不凡。

②观察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观察的敏锐性就是在观察的过程中,善于发现一般人所不易发现或容易忽略的细节东西。科学家和发明家之所以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说也是得益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很普通的苹果落地,在常人看来是很正常的事,牛顿却能敏锐地观察这一自然现象。伽利略去教堂做礼拜时观察顶棚的吊灯左、右摆动,后来发明了摆的等时性。

另外,观察时还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多想几个“为什么”。只有多动脑筋,善于提问,才能观察的深入,也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观察和思考是一对连体的孪生兄弟,谁也离不开谁。

常见的观察方法有

①、联系观察法

就是把所观察到的东西、事物都联系起来思考。不去孤立地看待每一个事物。这样的观察易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②、综合观察法

客观事物都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想成功地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就必须将几种有关的观察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有价值的观察材料,才能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

这样的综合观察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对某一具体观察对象进行观察时,要把眼光扩展到同观察对象有关的各个方面,各个因素上;二是指在观察某一观察对象时,不单是使用一种方法,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把几种相关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

③、比较观察法

比较是认识客观事物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很多事物,如果孤立地看,往往不能深刻、全面地认识,但要与同类事物一比,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毛泽东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事物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远近、高低、厚薄、深浅、真假、善恶、美丑等等,都可以通过对比观察法来得出结论。在生活中,区分双胞胎的长相,可以用比较观察法。在自然科学中大量的实验,如生物学中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实验,化学中催化剂的作用实验,物理中加速度与力和质量之间关系的实验,都用比较观察法。

④、间接观察法

直接用眼睛去看,是直接观察法,借助于仪器或工具的观察法叫间接观察法。为了观察的更仔细,结论更准确,发现的更多,在观察的时候,通常需要一些仪器或工具或者借助一些别的方法。放大镜是观察活动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工具,在观察叶子、蜗牛、蚂蚁、指纹、稻谷、米粒等各种各样的东西时,利用放大镜,可以观察的更清楚、细致,获得更多的信息。

⑤、追踪观察法

这是一种长期、系统、全面地观察研究对象发展过程的方法,目的是在于获得对象发展变化过程的材料,以便研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达尔文就是追踪观察二十多年,后来创立了划时代意义的生物进化论,成为了伟大的生物学家。

观察不是简单的看事物,把对事物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有计划地、有目的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就需要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

 >> 培养幼儿创造性的研究

 >> 培养孩子逻辑思维的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