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的选择计算方法。

制定目标的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这节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创设多种情境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

2、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能否主动建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取决于原来的认知结构是否清晰,所以本节课教师不仅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而且也应纵向考虑新旧知识及方法的沟通联系。

四、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让学生动心。

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巧设悬念,以现实生活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估一估、摆一摆、割一割、补一补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中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倒主体的位置。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3、交流讨论,让学生动口。

数学课堂应是一个多向互动的环境,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和组织学生合作与讨论,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五、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自主建构,合理探究。

(三)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四)回顾反思,自我评价。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先出示学生熟悉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和“神五”的图片,并抽象出神五飞船的基本框架,让学生找一找,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进而揭示课题。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很自然的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和方向。

(二)自主建构,合作探究。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并为他们提供主动建构的过程,从而使“有意义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自主建构。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图形,鼓励学生操作,让他们拼出各种组合图案,从而揭示组合图形的定义。

2、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首先出示客厅地面的平面图形,这是一个组合图形。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并说明是怎么估算的,然后小组合作,探究计算方法。这里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学生汇报时我们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推理与计算。学生在交流与展示中相互得到启发,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猜测、观察、操作、归纳、建立数学模型的学习过程。这要比学到的数学知识更重要。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

3、点拨归纳。

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但不一定“讲的清楚,有的在理解上还存在障碍,基本处于“悱”、“愤”状态,这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观看演示,共同归纳出分割法和添补法,这样计算方法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同学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们设计了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变式练习三个层次的练习。

(四)回顾反思,自我评价。

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评价,这样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总之,我在教学中力求体现新课标提倡的新理念,搭建一个自主探究的舞台。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