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同事小佟的孩子飞飞今年上小学四年级,做事非常粗心马虎,特别是做数学题时。他能把题目中的“176”看成“170”,类似的马虎现象举不胜举。我的同事很发愁,感觉孩子考试时出现的问题和他平时的粗心马虎习惯有直接关系,怎样帮他改正这个坏习惯呢?

随意聊天时,我向她谈了自己的看法。

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人们学习数学从表面上看是为了学会做数学题,其实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我们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事实证明,通过对数学的钻研,可以不断改善我们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又可以带给我们数学上的收获,以及其他科目上的收获。理解了这个道理,做数学题时,我们就不能满足于“会做”,而要力求思维严密、符合逻辑地将它完美地解答出来。一旦养成这样的思考习惯和解题习惯,孩子不仅能把数学学好,还能在不知不觉中改掉做事粗心马虎的坏习惯,性格也会随之得到完善。

回家后,同事把我的话讲给飞飞听了,他很喜欢听。

又一次数学考试,飞飞做完题后,想到解题要注意严密性,就从头到尾仔细检查了一遍,果然发现了几个因为粗心出现的错误,赶快改了过来。试卷发下来,飞飞考了97分!过去同事总是批评飞飞做题不检查,都未见效,这次飞飞却主动想到去检查了。

案例二

同事小李的孩子扬扬今年上五年级了,不喜欢写日记。我让小李拿来扬扬过去两年中的日记,通过日记中小李的红笔批注,我发现小李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有严重问题:对孩子日记要求过高,没有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原本在日记里写得很真诚,很自由,后来开始揣摩家长、老师的口味,生硬造文,失掉了写日记的乐趣。

我建议小李不要给孩子批改日记,除非发现其中有错别字;不要把孩子当作家来要求,只要他能把一件事写清楚,能把某种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即使有错字病句也要表扬,要发自内心地欣赏。

一星期后,小李见到我,高兴地说:“真谢谢你啊!扬扬这几天写日记很有热情,也确实写得好了。”

这两个案例不断提醒我,教育孩子不能就事论事,要抓住教育规律“四两拨千斤”。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嘉定区桃李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