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孩子添加辅食时,家长要注意逐渐增加进食种类,此处家长更要关注的是食物的结构,而不单单是品种。

一、构筑孩子合理的饮食结构

孩子每次进食都要合理搭配,不要集中在1-2类食物,而要组合富含蛋白质(肉类、鸡蛋)、脂肪(奶类)、碳水化合物(粮食)、维生素(蔬菜、水果)的食物。

另外,不同的月龄,食物的结构组成不同,整体上趋于复杂,家长要根据孩子所处的阶段适当调整:

1、4-6个月

以母乳或婴儿配方粉为主食,逐渐尝试添加辅食,辅食种类和数量要少,性状要细。

2、7-12个月

以母乳或婴儿配方粉为主食,添加辅食后不主动减少奶量;辅食中首先要考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包括婴儿营养米粉、稠粥或稠烂面条,在此基础上添加蔬菜、肉泥和(或)鸡蛋黄。

由于蔬菜、水果中含能量极少,所以碳水化合物食物是辅食中的“主食”,至少应占每次喂养量的一半。辅食的性状可逐渐由细变粗,种类逐渐增多,数量逐渐增加。

3、12-18个月

辅食与奶制品可以达到1:1的关系。辅食中食物结构配比同7个月-12个月之间的。食品选择得当,进食正常,就无需依赖营养品或补剂。

4、18个月+

食物种类与成人食物相似,但味道相对清淡,性状相对软和细。直到3岁,孩子才可真正与大人一同分享食物。

孩子的饮食结构在过渡到成人的饮食之前,伴随着身体的发育,需要定期进行调整,以免出现营养不良。

只要家长把握好以上几项原则,在均衡饮食(母乳、婴儿配方粉、婴儿营养米粉)的基础上丰富饮食即可,没有必要再额外添加营养品了。

二、如何判断辅食添加的效果

家长们在给孩子添加了辅食以后,多会去关注孩子每餐吃了多少,与同龄孩子相比较身体及智力的发育是否有差距,而对更应该关注的辅食添加以后的效果却忽略了。

添加辅食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使孩子的饮食结构逐渐接近成人。虽然这个过程至少需要1-2年的时间,但从辅食添加开始就要有所考虑。

“吃饱”只是喂养的目的之一,“吃好”才是最重要的。评价喂养效果的所有标准中,孩子的生长情况是最重要的一项,可以用“生长曲线”来判断。

利用生长曲线连续观察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了解生长变化过程。

但如果孩子的生长正常,就不要被一些简单“指标”——大便颜色和次数、出汗多少、比其他孩子瘦、没有某些孩子胃口大等无比较意义的指标所干扰。

此外,辅食添加效果的评判,还应包括神经系统发育(进食行为训练)、过敏的预防(湿疹、荨麻疹、腹泻或便秘等)、心血管疾病预防(1岁之内不主动在辅食内添加食盐)、代谢疾患预防(肥胖、生长发育迟缓)、味道和食物偏好引导(不在辅食内添加糖、水果等甜味食品,让孩子口味逐渐接近家庭饮食习惯)、龋齿预防(每餐后喝一两口白水)。并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就能达到良好的喂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