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说的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部分学生。 造成学生 “学困”的原因很多,有内在动因的,有外部影响的,也有匀惯养成的,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学习方法不当。如何让因此造成学困的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摆脱学困的状况,也是如今许多教师想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也着意于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然而,在做法上大多习惯于“我说你听”的理论指导,且好于越俎代庖地替学生做出一些方法选择,并不了解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真实状况和真正需求。事实上另一方面,学困生中有些也知道学习要有好的习惯,应制定学习计划、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做好笔记等,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这些学生并未表现出与其认识相应的行为,学习没有科学方法,上课不知如何适从,表现为一种知行脱节。这种“知行脱节”,成了他们学困的原因所在。因而对这样的学生要做的不是“知”的教育,更多的是要在“行’’上给予一种引导,从而让他们走出学困境地。

学习方法最终归结形成一种学习技能。学生学习技能的形成及发展,不是一种单纯的对学习方法直接接受的过程,而是要在原有的认识结构基础上,对新旧经验进行比较、甄别、不断加以同化、吸收和调节、平衡的过程,每完成这一过程,学习能力的发展就出现一次飞跃。而促进这一过程的发展,有学生内在因素和教学外部条件的统一作用,其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内部因素起决定作用。因此,学习技能的发展必须由学生主动去追求、去获得,教师则是设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不断积极地参与学法探求,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学习主动性创造性进入最优化的境界,学习技能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对于学困生来说,在学习主动性方面相对较为缺失,对学法探求的主动性也同样缺失,如果教师不注意调动他们探求学法的积极性,长期以往必定影响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及学习成绩的提高。 学习方法指导具有实践性即可操作性。基于上述认识,为使学困生较好掌握学习方法,促进他们增强学习主动性、培养和发展学习技能,提高学习成绩,这就需要引导他们主动探求学习方法。为此,笔者在引导学困生主动探求学习方法方面,尝试进行了下面这些探索。

一、利用周记,书面指导

在对学困生的调查中,发现有许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学习是有方法的。我首先就告诉他们:一个人只要他在学习,无论意识到与否,都会运用一定的方法,但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合自己,那么,如何才知道哪些方法适合哪些不适合呢?这就需要对学习方法加以科学地选择。为了让这些学生意识到这点并切实行动起来,我利用周记作为载体,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对学习方法进行优选及培养。

具体做法是:设定三年的总体目标,再以一个学期为阶段,然后分为若干问题,把学法指导渗透其中,形成一种系列专题周记。我发现学困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上课不太专心,作业马虎,学习效率低下。于是,在他们进入初中的第一个学期,重点就抓住上课和作业的问题。先确定母题“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之下又分为若干小问题:“上课如何做到专心听讲”、“怎样做好课堂笔记”“上课听不懂怎么办”等,要求学生就这些问题写周记;与此同时,又将学生平时遇到的和周记中反映的学习问题,据此再设计周记内容要求及时补充进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原本无意识探究学习方法的学困生,也逐渐有了对学习方法探究的意识,并能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一些优化,反映在学习效率上可看出明显的提高。有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经过老师的指点,自己的实践,我成绩进步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遍布全身,好的学习方法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甜头”。由于尝到了甜头,激发了兴趣,学生探求学习方法的主动性也随之明显增强。

对这种系列专题周记,为了加强学法指导的针对性,每篇周记做到有批语,或鼓励,或解惑,或共同探讨,由于是在了解学生存在的实际心理障碍和习惯障碍的前提下实施方法指导的,因而针对性强,特别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乐意接受。 运用周记这种书面形式,让学生定期回顾学习历程,可以使原本朦胧、模糊的思路,逐步清晰起来,找出经验,得到教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的指导,力求尊重个体差异,使每一位存在不同问题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另外,对于学困生,教师批语进行师生之间的书面交流,比面对面的口头交流有效得多,因为学困生从小就面对较多的批评,如果和他们口头交谈,即使是学习方法而言,他们的心理上很可能就会有设防,哪怕教师态度再和蔼,也未必会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而使得谈话效果大打折扣。运用书面形式进行交流,彼此都比较冷静,教师的用语也会比较得当,学生也是用较放松的心情来阅读,彼此才能更好的沟通。

二、班级和谐,互帮互学

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构建合作而非竞争的人际关系,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学困生在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境地,甚至遭受排斥嘲讽,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从而更加自卑。因此,我非常注重班级舆论的正确导向,倡导平等的民主思想、同学之间人格的彼此尊重,着力建设和谐的班级文化,帮助他们走出封闭的自我。 在和谐的班级氛围中,我让那些学习较好的同学和学困生结对,借成功学生的典型经验来感染学困生。从心理倾向分析,人更愿意接受身边熟人的先进经验。学困生与优秀生的结对,同龄人的交流没有心理障碍,优秀生的帮助更无说教成分,学困生乐于接受。

另一方面,通过帮助他人,对于优秀生也是一种促进。另外,我还让学习能力相当而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生互相结对,彼此交流,共同探讨,以他们的经验传导给学困生,从中体悟优化学习方法,调整学习策略。 在和谐的班级氛围中,学生都是敞开心扉的。我以学习经验交流会的形式,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同学们的现身说法,引起大家极大的兴趣,特别是让学困生更是充满期待。

从几次交流会情况看,他们对“分散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尝试记忆法”等十分在意,有位学生困说,平时真不知学习还有这么多好的方法,听了同学介绍后,自己要好好学学。 同时,我还鼓励同学们平时进行学法辩论,并不定期利用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开学法辩论会。一次关于“记忆方法”的辩论会,同学{fj记忆犹新:正方代表用记忆“81726354453672189”17位数字的实验证明,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是最好的记忆;反方批驳:如果不知道“相邻的两个数相加等于9”、 “对称”等这些知识点又如何对上面这组数列加以理解?并用古人学习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来证明,反复背诵是记忆不可缺少的方法。整个辩论会**迭起,同学们竞相参与,一些学习较弱的同学在这样的气氛中也纷纷举手发言,为自己一方据理力争。

通过辩论,发现了许多新颖合用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主动参与学法探求的积极性。 班级和谐氛围,是学困生转化的有力动能。同学的帮助,也是学困生转化的有效资源。学困生一旦得到转化,其潜能很大,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三、教法学法,相辅相成

教法、学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上课的过程,体现了指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我原来的做法是经常提醒学生上课注意老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便提高学习能力。然而,这对于学困生来说,很难做到这一点。

如何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能关注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好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对此,我让学习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思考:“如果我来上课,该如何上这篇课文”,并和他们共同研究教学步骤。从中发现,这些同学大多可以借助字典解决字词问题,而分析课文即使借助参考资料,就有很大难度了。还有更难的是如何把一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分成几个小目标落实在几堂课中,通过什么手段达到这一目标。于是我帮助他们先明确总目标,然后分成几个小目标,再分析这些小目标的实现需要哪些知识,找到教学起点,理清教学思路。这样做后,请其中一位上课;之后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评课,全体同学针对教学目标,评估课堂教学,查找得失的原因。

有了这么一种“教学”的经历,学生就会对教师上课的过程特别关注,不仅知其然,还能力求弄懂所以然,久而久之,学习方法及能力就会产生飞跃式发展。通过让学生来“备课、上课”的实践,我发现学生上课听得更为仔细,甚至还会提出老师这个地方讲得不合理之类的问题,表现出对学习的一种深入思考。 许多学生对于考试都有恐惧心理,学困生犹甚。为消除学生这种恐惧感,于是,我常常和他们一起编单元测试题。命题前,让学生先研究题型,然后认真归纳知识点,查询平时作业“错题记录”,翻阅资料,精心设计。对学生设计的题目,大多加以利用,稍作改变作为正式题目编入单元测试卷中,学生对这样的试卷既熟悉又陌生,测试中完全没有了害怕。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命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把握与能力的提升。

通过指导学困生“备课、评课、命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主动性,不仅使他们对知识了解更全面,学得更牢固,更重要的是,调动了他们主动掌握学法的积极性,摆脱自卑、依赖老师的心理。当然,这种实践还是要注意适当,以质取胜,讲究实效。 总之,指导学困生主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学困生有不同的情况,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对他们要有信心和耐心,为他们创造更多条件,参与更多实践,从而使他们能通过主观世界的仔细思索,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按照老师的指导,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实践,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科学学习方法,不仅能够摆脱困境,学困的局面得到完全改观,还能借助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夯实“终身学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