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诗人托马斯·卡莱尔(1795~1881)写的一首诗里,有这样的一段:“啊,瞧!飞进来一只彷徨的飞蛾,被那烛光闪出的明亮所勾引。

她旋转着飞舞,终于象浮士德那样想靠这魔光闯入仙境。……”

我国唐朝学者姚思廉在《梁书》中,也谈到过“飞蛾扑火”的典故。飞蛾见到火光,从老远就飞过来,扑在火上自焚而死。1000多年以前,人们就知道用火光来诱杀飞蛾的这种方法了。

晚上,皓月当空,飞蛾为什么不飞向月亮,却向灯光飞去,以致自取灭亡呢?

早在几百年以前,飞蛾和其他昆虫一样,根据天然的光源--目光和月光来引导自己飞行。大家知道太阳、月亮离地球较远,光线射到地球几乎是平行的,飞蛾总是让光线以一固定的角度射到它的眼中。这样,它在自然光中就沿着一条直线飞行。可是当光源很近,各条光线并不平行时,飞蛾却按照它的古老习性仍然以平行光线射到眼上的角度飞行,飞出来的轨迹就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不断折向灯光光源的螺旋形飞行线路,这条路线在数学中叫做阿基米德螺线。飞蛾错把灯光当月光,以为自己在正常飞行,结果以身灭火,自取灭亡。而人们利用灯光诱杀螟蛾,就是利用螟蛾的这种错觉,打乱了它的导航系统,从而达到捕杀农作物害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