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堂中何时运用“再设计”

在小学科学技术课的教学中,设计的一般程序,包括“明确任务——构思方案和选优——制作实践——评估与改进”。以设计为核心的科学课,在“制作实践”与 “评估改进”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最初设计,不断地提出新观点,采取新手段。在一堂课中,再设计会渗入各个环节当中,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初步设计的再设计。在明确任务后,学生开始构思,画出草图。紧接其后的就是对初步的设计进行分析,发现问题,继而选优。这就是一个再设计的过程。如《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一课中,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原理进行了初步设计,画出了一个“保温杯”的草图。但学生的初步设计往往是粗浅的,凌乱的。此时,我们经常会进行全班的交流,请某一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设计,请同学提问题,提改进建议,然后对自己的初步设计进行再设计。

二是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再设计。边制作,边改进,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再设计的过程。学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并非是对设计简单的再现。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设计时会画一个草图,但做的时候往往和原先的草图不完全一样,构思总是与行动脱节。设计只是一种意图,而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原先的设计存在问题,或不能实现,或需要改进,这个过程是个边做边设计的过程。如《做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这堂课中,学生在完成设计的草图后,开始动手做“太阳能热水器”。设计草图与动手制作这两个环节中,总是会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区别。在最初的设计中,学生提出盒子背后放一面镜子。但在制作过程中,却发现:背后的镜子怎么放,才能将光线完全反射到盒子的背部?又如:盒子里面和外面涂成黑色。可是用什么材料涂?涂的厚度如何?在制作过程中就遇到问题了。瓶子放盒子中间,可是瓶子怎么放最好呢?在制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制作的过程中一一通过再设计,进行解决。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再设计的过程。遇到一个问题后,解决了,又产生另一个问题,再解决,再产生问题,如此螺旋发展,直到最优。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