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憾二:时间的不足,导致制作结束后“再设计”的缺失

例:《用纸造一座桥》课堂的时间分配

设计一座桥的方案并初步交流——15分钟

学生用纸造一座桥——15分钟

展示、交流、评价——10分钟

上面的时间分配还是保守计算,在实际的课堂中,学生用纸造一座桥还远远不止15分钟,剩下用来展示交流评价的时间往往所剩无几。学生完成的作品中,缺陷很多,能够达到要求的“桥”聊聊无几,就算是过关的作品,其本身的设计也还有很大的问题。“作品”总会与“设想”相距太远,因为完成“设计”还需要“技术” 的支撑。于是,“问题作品”就在大家的忽视中略过了。而此时,却是最佳的思维切入点,是最能提高学生技术设计能力的机会。因为学生通过作品的制作,对作品存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再加上其它同学的作品展示,心中必定有更多的想法,更多的设计会从脑中涌出。此时的“再设计”是对概念与原理具体运用的最佳时期。但是,下课时间到了,很多的课堂就这样草草结束。技术设计是利用概念进行设计、制作,并发展原有概念的一个过程,但是,老师因为种种原因会将这类内容让学生带回家去制作,指导不到位,评价不扎实,没有再设计,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设计教育了。

缺憾三:忽视了“再设计”的独特性

设计本身有着一个特殊之处,那就是独特性和个体差异性。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我们的技术类的科学课堂也总是和其他探究类的课堂一样,都是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一个小组一套材料,一种设计,一个作品。殊不知,设计是与技术相挂钩的,每个同学的技术能力也是不同的。同样的设计,在不同的学生的理解下,操作下,有时就会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加上小组合作去完成一件作品,动手能力差的同学就只能静观其变,而不能参与其中。“再设计”的独特性可以用改变小组学习模式为个人学习模式,在本文暂不作论述。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