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文章根据语文新课程的安排及现时代中国教育一些实例,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论述了语文老师研究国学的必要性、方向、目标、内容、措施等,既有理论方法,又侧重实践技巧,尤其是国学教育的实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谨以此文给我们语文新课程教育注入一些新的活力。

关键词:国学  哲学  文字学 国学教育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国学研究这个题目太大,我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只能缩小口径,选取了国学与当前语文学科教育改革联系较多的特点,说说个人的看法,角度集中,紧紧扣住语文学科的本身的特性,靠船下篙。我从下列三个方面谈谈。

为什么研究

首先,是针对一些眼前的现象而言:

现象一 “呱呱坠地”不能读作“guaguazhuidi”,“炙手可热”并不是东西太烫手的意思……在最近一次的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上,夺得第一名的是留学生队。这一结果让大多数评委大跌眼镜。

现象二 在今年广东省高考中,一万多名考生的古文翻译成绩为零分,许多考生在作文中将“林则徐”误作“林侧徐”或“林则楚”,有关人士发出强烈呼吁:中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基本功训练。

出现这种现象首先是因为很多人认为“语文没用”。很多学生都坦言:现在对英文学习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要远远大于对母语的学习。其实,语文恰恰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从小里说,语言文字是表达工具;而从大里说,文学是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前一阵,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一事引起广泛关注。如果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是一种国学的"精英意识"的话,我们更应意识到,重振国学,更应是一种大众行为,更应从语文基础知识、从学习母语和热爱母语抓起。

再看看我们今天的孩子,心灵脆弱,自私偏狭,不懂关爱……小学生为了一句玩笑话就离家出走,中学生因为担心考分后进竟杀父弑母,大学生为了一个莫须有的理由就用硫酸泼洒动物,博士生竟因为室友的休息时间与自己冲突同室操戈……这样让人痛心疾首的悲剧发生得太多。教育本应像阳光一样照亮他们的人生,而实际上,工业社会“唯己”的经济学价值观的耳濡目染使跨世纪的一代在教育预期的轨迹上已偏离得太远……

其次,阅读了“人教版”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就有一个想法:语文老师应该研究点国学。其前言部分提到语文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老师在高中语文课程中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并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又提出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针对这些近景和远景目标,这些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应该与国学的研究范围是近乎统一的。因此,高中语文老师应该研究点“国学”,作为平时语文教学有益的补充。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