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批劳务大军进城务工,其子女因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留守在家乡,或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亲戚朋友生活,成为留守在家乡的儿童。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这样的孩子在当地学校的分布如何?孩子的心理发展健康如何?孩子的家庭辅导如何?……其教育问题正被许多教育专家或教育工作者所关注。……

一、“孤雁”失群,惊引关注目光。

二000年秋的一个早晨,下两小学早操乐曲从寒冷的晨雾中传来,学生们像出征的战士,迅速来到操场参加晨练。而这时,在一年级教室门口蜷缩着一个六岁左右的小男孩。这么早就到学校读书的孩子可从没有过的呀!原来,该男孩名叫廖彬杰,父亲廖廷林因长年外出打工,其母亲与人“私奔”,所以廖彬杰和他读四年级的哥哥寄住在我校,每月其父亲寄给他们一定的生活费,周末就同哥哥回到乡下照管他俩的婆婆家。此时的他,孤单地在一旁,看着操场的其他同学认认真真地做操,自己既羡慕又无奈。这只失群的“孤雁”,早已引起学校许多老师的关注,特别是教他的老师对他的生活给予了细心地照顾。但这样的孩子在当地学校的分布如何?孩子的心理发展健康吗?孩子的家庭辅导如何?……这许多问号呈现在教育工作者的脑海,一批致力探索的老师,在全校范围地进行了科学研究。

二、调查摸底,建立教育档案。

为了便于系统地探讨这部分留守儿童家庭和学教育结合规律,学校全体教师进行了三次摸底、排查及问卷调查,详细地分析了全校165名“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家庭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即一是物质刺激型,这类家庭较其他“留守儿童”的家庭的经济条件优越,父母对孩子的希望值也较高,于是就用发奖金、买高档学习、生活用品来刺激学生学习。二是“武力镇压型”,这类家庭相当信奉古训“黄荆条下出好人”,因此,对子女学习上订下目标,若未完成,则棍棒伺候,对孩子的“犯错”行为,以大声训斥及拳脚训导。三是“自由放纵型”,这类家庭也以“狗大自咬,人大自巧”为座右铭,对孩子的要求是能学多少是多少。“我小学四年级没毕业,如今打工可没少挣钱”,父亲的“口头禅”经常灌向其子女,导致学生不学无术、不思进取。四是“父(母)爱补偿型”,这类家庭中孩子的父亲或母亲,大多是婚姻不幸,让其子女缺少了父(母)爱,故自己千方百计地去弥补,故孩子受到了过分溺爱,自理能力差,面对困难手足无措,依赖性极强。五是“教育无力型”,这类家庭对孩子的培养是有较高的期望,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不懂孩子的心理和教育子女的方法,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与老师谈话总是“费老师的心,把孩子帮我管严点”,或“我只有拜托老师了,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之类。六是全力配合学校型,这类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正确,并能及时与学校沟通,配合,由于家长的文化素质较高,对孩子的教育也相当注重家庭环境,即使自己外出打工,均能将子女托付给有教育能力的父母,例如6(1)班张亚婷,其临时监护人是她外祖父——乡政府退休干部,所辅导的子女性格特点、个性心理、学习习惯等均显得非常好。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