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看时光飞逝,我祈祷明天,每个小小心愿能够实现……”不觉间,已经开学半个月了,我在感叹时光匆匆。今天早上第一节,我在媒体室教学《望天门山》,一节课上完,我有许多的感慨。

先来讲一讲我教学的线索,我的设计方案:

一开始,我引入后提问学生:我们该如何学习古诗?学生回答:学习古诗要能读会背,弄懂诗句的含义。于是,我说:“怎样才算是能读呢?我们除了要把古诗读通顺,读准字音之外,还应该注意读出古诗的节奏。”所以,我提示学生在读古诗时注意语速,注意句内的停顿,边画出节奏。三首古诗都是七言绝句,是2、2、3的节奏。在学生能读通顺有感情的基础上,进入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读中展开想象,感悟诗境。介绍作者后,让学生说一说,背一遍学过李白的诗句,然后学习前两句诗,这时,我设计了小组交流: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诗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学生在我借助图画和手势的引导下,基本上能说得流畅(是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激起回旋的楚江水衬托出天门山的奇险。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学习后两句诗句,我引导学生研读“出”,感悟诗人用字的神奇和诗人在其中表达的情怀,收效还可以,学生弄懂了。于是,我总结了这节课的内容,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中进入学唱古诗的环节,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效果不错。我又一次感到信息平台带给学生的惊喜和高效的教学效果。

纵观我的课堂施教,其实还是比较平淡和单调,不外乎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这模式似乎已成为古诗教学的万能钥匙,习惯于古诗教学模式化的教师们在备课时自觉轻松,不假思索地套用这三步曲,娴熟用之。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教师们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古诗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置古诗词文学营养和民族情结于不顾,把学生当作接受的容器灌之。因此多年来的古诗教学的课堂上缺乏对古诗词热爱的情感,课下没有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延伸,缺乏对古诗词语言文字的个性化理解,缺乏与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学生们似乎只是盛水的容器,苦苦地背诵。结果,千古传诵的经典诗词,在学生眼中却如过眼云烟。因为他们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教师那里感受到民族文字的美妙,没有情感,何谈滋养?优秀文化遗产又如何继承和发展?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