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寓言是一种以教化为宗旨的文学体式。但因将其放在语文课本之中,自然要当做语文来学,而非以道德教化为单一取向;又因将其放置五年级课文,理应肩负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之任;编者将其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小学高年级的起始阶段,故而要留意目标定位的中高段的衔接。编者在本文后安排了补充阅读《阅读<伊索寓言集>》,从作者文体、内容特点、寓意的意义等角度进行了阅读提示,这似乎也在明示寓言如何教。顺其年段目标与编者之意图,我从文体、文本、文化三个视角进行了目标设计:1.讲讲故事,初步感受伊索寓言的生动有趣、“故事+道理”的结构等文体特点;2.读读文本,品味伊索寓言言语精炼的表达特点;3.悟悟寓意,学习个性表达寓意的阅读方式。

【实施策略】

以“活动单”为媒介,通过“创设情境”、“点拨启迪”、“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以形成自由、独立、主动的探索心态,并获得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成果。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伊索寓言》。昨天让同学们回家选一两个故事讲给家长听,现在,我想见识一下咱班同学讲故事的水平。有人说呀,讲故事水平高的人,他的欣赏水平就高。就看你们的欣赏水平了。

(第一位同学讲故事)

生:他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声调抑扬顿挫,非常好听。

生:我觉得他讲的时候可以加一些动作。另外,还以更流利点。

师:姜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讲故事之前要把故事题目讲给大家听。下面请第二位同学上台讲故事,你可要汲取第一位同学的经验啊!

(第二位同学讲故事)

生:我能给她提个小小的建议吗?不是牧童惊慌失措,是牧童看见农民们不知所措的样子,哈哈大笑了起来。

师:这位同学,他不仅在听,而且在思考、辨析,非常好!下面请第三位同学上来讲故事,同样,要汲取前面两位同学的经验。

(第三位同学讲故事)

师:真精彩。把自己的语言糅合进去了!但大家思考过吗?除了我们讲故事的水平比较高之外,这三则故事本身有没有什么特点?

生:这三则故事都很短。

师:姜老师数过了,第一个故事99个字,第二个故事122个字,第三个故事148个字。

生:它们都有一定的寓意。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是《伊索寓言》带给我们的最大财富。

生:寓言故事中的对话非常吸引人。

师:也就是对话是非常有趣的,是不是这个意思?(板书:有趣的)

【点评:在姜老师的课堂上,我总能欣喜地看到孩子们的那份无拘和松弛。如果说“活动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示了目标和方向,那么姜老师在课堂上开阖有致的引导和调控,则是“活动单导学”得以落实的基本策略。】

师:善于思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今天学的这三则寓言,似乎都离不开一个字,那就是——骗。姜老师告诉大家,骗哪,终究是有破绽的。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破绽。请同学们以事先安排好的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还没到讨论的时候,这时是自己跟自己讨论。

师:小组讨论结束,开始交流。

【点评:让学生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前面的“抛砖”,直接产生效力作用,“引玉”必将水到渠成。】

■《牧童和狼》

生:我们选的是第二则寓言《牧童和狼》,我从“牧童看到他们惊慌失措的样子,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这句话中的“哈哈大笑”看出了牧童在欺骗人。

生:“后来,狼真的来了。”说明前面肯定是假的。

师:这孩子真会读书,他前后对比着读,你呢?

生:前面说他“大叫”,这次狼真的来了,他“慌忙大叫”,可见前面是在骗人。

师:多一个字和少一个字是不一样的,对不对呀?这就叫会读书。现在,我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牧童的话。

生:我觉得他们喊得都很响亮,表示了一种心情。我想提个建议,可以读得快些。表现出惊慌失措的心情。

师:会朗读的人的朗读时的声调是富有变化的,注意到她朗读的变化了吗?

生:第一次读的时候她脸上带出一些微笑,很轻松,第二次“眉头紧锁”说明他内心很紧张,因为狼在吃羊了,这些羊是他辛辛苦苦养的。

师:这位同学,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生:我想,这群羊是我辛辛苦苦带大的,如果我就平平白白地就把羊给狼吃了,那不是很不公平吗?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她在教我们一种朗读的最高境界,就是——身临其境。这种声音穿越了两千多年,很多听过这个故事的人大凡都没有再犯同样的错误。来,继续交流其他故事。我们就从这组开始。

■《狐狸和葡萄》

生:我们一组交流的是《狐狸和葡萄》。先前“葡萄架上垂下的是几串成熟的葡萄”,后来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师:把你们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狐狸馋得直流口水”,写出了狐狸内心其实非常想吃这些葡萄。

生:“它想尽了各种方法去够葡萄”,说明狐狸一定又蹦又跳,又拉又扯,使出了浑身解数去够葡萄,结果白费劲,这个时候它一定早已累得气喘吁吁了。

生:“它想尽了各种方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说的是狐狸感到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

师:好一个“只好”!把狐狸口是心非,自欺欺人的心理完全表现出来了。文中到处都在暗示着这种欺骗,但有一个爱好写作的孩子,他觉得暗示还不够,他把第一小节进行了补充,我们来猜一猜他会补充什么?自己先练练。

生: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紫的像玛瑙,绿的像翡翠。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他想尽了办法去够葡萄,他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他又搬来一块大石头放在脚下垫着,可还够不着。它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准水平实在太差,一个也没有砸下来……但是白费劲。

师:谁来评价一下?

生:这位同学说得生动有趣!他抓住了细节描写,把狐狸的动作写得十分细致。可我想加一句:“一只狐狸看到了”其实应该是“一只饥肠辘辘的狐狸看到了”。

生:我也想加上一句: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紫的像玛瑙,绿的像翡翠,香飘十里。

师:现在我们来读读原文,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十分空洞。

师:当初的伊索怎么就没有加上这么多精彩的语句呢?他不会写吧?各组讨论一下!然后汇报交流:

生:我们觉得伊索想用最简练的语言讲述出一个令人回味的道理!

生:伊索寓言的最大特点就是短小而精炼!

师:板书:精炼的

■《蝉和狐狸》

生:我觉得最后一则寓言“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证明狐狸非常想吃蝉,刚才的奉承的话就都是假的!

生:还有,狐狸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美妙的歌喉吗?他为什么非要蝉下来唱呢?

生:他是设下了一个圈套,准备要吃蝉的!

生:“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多假啊!

生:狐狸一连对蝉说了四个“您”,还说“您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美妙的歌喉”,如果狐狸有诚意的话,会让蝉在树上唱给他听的!

师:这个孩子的心啊,比针尖儿还要细!他发现了这一个“您”字出现了四次,同学们都来读读它!

生:我觉得狐狸它很狡诈,他是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自己的智慧去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生:“您”一般都是很尊敬的称呼,对自己的长辈才说“您”的。狐狸对一只蝉说“您”,这里面肯定有诈!

师:这是聪明的蝉。但是换上有些人,就可能上当受骗了。下面进行“情景练说”“一天,曾经被狐狸骗过的乌鸦与蝉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蝉呀,自从上次跟狐狸见过以后,我已经对它怀有戒心了,狐狸实在太坏了!

生:是呀!上次狐狸也骗过我,可我没有上它的当!你要小心点,像它那样的坏人实在太多了!我们不能上他们的当。俗话说得好: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我们一定要小心啊!(掌声响起)

师:说的真好!还有同学想说说吗?

生:呱呱呱,我是只乌鸦!可恶的狐狸,它总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剥夺不属于自己的财物,真是可恶的坏蛋!

生:蝉呀!你以后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被它的花言巧语给骗了!

生:是呀,狐狸号称森林第一大谎言家,我们都要小心才是!

师:还用上了拟声词!就是有个别词用得不够太准!大家有没有注意?

生:应当是“奸诈”,不是“聪明才智”。

生:如果是聪明才智的话,说明狐狸就很善良!

师:嗯!即使要这样说,也要加上引号,对不对?

【点评:“活动单导学”过程是由一些列“活动” 组成的,即“个体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展示交流”、“师生点评提升”、“当堂检测反馈”。课堂上,姜老师对这一系列流程的把握,如风行水上,驾驭自然。】

师:同学们,这些寓言就这样流传了两千多年,至今魅力不减,难道仅仅是因为有趣很精炼吗?我们来看看一位评论家说的!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生:寓言就像哆啦A梦的神奇口袋,看起来很小,却能取出各种有趣的好东西,而这些东西的深刻道理通常要比口袋本身大上好几倍。

师:同学们,我们快速浏览这三则寓言,你们发现了他们蕴含的深刻道理了吗?(板书:深刻的)选一则的寓意读出来!

生:有些人不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生: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生: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师:这些是寓言的根!然而,不同的人读同样的寓言,即使他们的感想相近,表述却是很多样的。下面,我们来尝试一下,以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则寓言为例,在文末写下你内心的感受。

■《狐狸和葡萄》

生:有些人做不了的事,却偏偏说不好,这是自欺欺人!

生:狐狸虽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葡萄,但是他能换种方式安慰自己!

师:这两种观念截然相反,这就是我们的真实感想!

■《牧童和狼》

生:一个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那些被骗过的人也不会相信的。

师:说一个谎,要用各种谎去自圆其说,所以不如说一句真话。

■《蝉和狐狸》

生:坏人往往会露出破绽,我们要存有戒心,看穿坏人的蛛丝马迹!

师: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感想,恰恰就是寓言的魅力!我们来读读伊索寓言的译者的一段话——《伊索寓言》之所以能有如此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使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每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的同时,能获得不同的启发和智慧。

师:相信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丰富,我们对寓言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下课!

【附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