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过程中,教师采用递进式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反思、专家引领和骨干示范等方法,通过“个体设计—互动对话—分析调整—现场观摩—互动对话—形成课例”的环节,形成了具有系统性、操作性、合作性、分享性实践操作载体——“共享课例”。

“共享课例”与我们传统教案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教师

个人的“独奏”,也不是学科化、单一性的教学活动设计,而是师生的“合奏”和教师群体智慧的结晶。

我园的“共享课例”以某一主题为引领,划出学习、阅读、生活、游戏、资源、环境、材料等板块,每一板块均列出与主题有关的活动目标内容、途径、策略与方法,有相关集体活动和个别化学习的具体操作方案。考虑到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受教学经验不足的限制,共享课例中还专门列出由骨干教师撰写的设计意图、教学建议和反思,供大家学习、借鉴和研究。共享课例用开放、滚动的形式,将课程的40%空间留给教师自由发挥,使教师的课程实践经验得以及时补充进课例中。

“共享课例”的产生,使新课程理念得到显性化和可操作性,不仅有效解决了教师课程实践中低效、重复的劳动,提高了工作的效益,而且有助于教师在较高的层面上发现共同问题,开展实践反思,共享成功经验。

“共享课例”——赋予课程实践新意义

“共享课例”对新课程推进的意义在于:

一、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共享课例”是教师教育智慧的结晶。它诞生于教师的不断实践、不断思考和不断修正中,有利于教师提炼和总结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共享课例”的形成过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立足园本研修、提升专业素养的平台和台阶,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带来希望和自信。

二、缩短教师专业成长周期

“共享课例”使缺少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得以较快适应教育教学要求,使原先低层次的教育教学实践能进入了一个相对标准化的实践层面,促进教师从“简单模仿”走向“理性实践”,最终朝着高层次的个性化教学的方向发展。这一提高教育效益的做法,大大缩短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周期。

三、形成具有较高起点的个性化课例

“共享课例”把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筛选和梳理,利用集体的智慧使其精致化和经典性。但在使用和完善课例的过程中,我们又提倡教师可以在“共享课例”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对课例作必要调整,促使其在较高的起点上形成个性化课例,并进一步充实共享课例,把课程实践不断推向理想境界。

四、体现课程管理者的管理行为

“共享课例”的运作,为课程管理者在教师课程理念与课程实践之间架起了适度发展的桥梁,为教师提供了将课程理念转化为实践的有效平台,使教师能够在现有基础上大胆去实践与创新,使课程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良性发展。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