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教师对新理念的正确解读并不等于就能转化为正确有效的行为模式。由此,教师实践中的一些难点和瓶颈问题接踵而来,如新课程开放化的、以低结构形式呈现的教材在给教师提供自主选择和创新实践机会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什么时候该教、教什么、为什么教和如何教”等困惑。而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和教师教育经验资源的缺乏更加深了这些困惑。目前,教师在课改实践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研究和解读孩子的学习需要,同时也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选择教材和设计教学。但问题是这些付出未必会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尤其对于刚毕业就走上教学岗位的新教师而言,实际经验的匮乏使他们的教学实践举步维艰。作为一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我园还面临着因办园规模扩大,新教师被大量引进的现状。因此,如何减少教师低效、盲目的教学实践,设置合适的专业成长坡度,帮助教师从容自信地完成新课程观念向新教育行为间的转化和创新实践,作为幼儿园管理者,有责任为教师在课程理念与课程实践之间架设桥梁。

共享课例——课程理念与课程实践的桥梁

那么,架设怎样的桥梁去实现这一目标呢?在思考与实践中,我们逐渐发现:传统的经典教案的收集方法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优秀教师的经验得以传播,但就新课程要求而言,由于缺乏课程要素间的有机联系、缺乏课程实践的系统性,因此,很难帮助教师真正解决课改实践中产生的困惑。因此,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要把教师在新课程实践研究中获得的点滴经验及时地进行总结、梳理和提炼,以课例的方式呈现出来,形成一个与新课改理念相适应的、能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操作性载体。这一操作性载体应包含以下特点:(1)系统性。由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和需要,构成课程实施中脉络清晰的实践体系:(2)操作性。将新课程理念,如课程均衡与整合、预设与生成、师生有效互动、课程资源开发等,转化为操作层面的内容、途径、策略、方法;(3)合作性。在这一操作性载体中,不仅体现教师的个体经验,更能融汇教师(甚至幼儿、家长和社会)的群体智慧;(4)共享性。借助信息化平台,将课例传至幼儿园局域网,让全体教师借鉴,实现资源共享。

于是,将教师成功的课改实践经验显性化的“共享课例”,在我园应运而生。

“共享课例”——展示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精彩

我们根据教师的经验、特点和个人兴趣,采用自行报名的方式,成立了课程专题研究团队——“项目小组”,每一“项目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共同设计项目计划、共同开展课程实践、共同组织观摩研讨,来开展课改实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