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孩子的日常观察。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熟悉的事物、兴趣点及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有针对行性地为其选书。如喜欢汽车,可选《轱辘轱辘转》;如洗头时不配合,可选《来洗头,小熊布迪》。我家的童书放置在书柜里与壮壮视线平行、方便他取阅的位置,先读哪一本我们早就放权给他。由选书的变化,我们可揣摩到他新的心理需求及兴趣变化。

二:了解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基础理论书籍的适量阅读或讲座交流的分享,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诱因:是安全感不足?是希望引起关注?是被误解后的委屈?还是对自己身体的好奇?结合孩子特定年龄段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其选书,如两岁安全感建立阶段,可选《猜猜我有多爱你》,如亲情解析可选《爱心树》,如了解自己的身体可选《什么组成我》。

三:购前审慎,童书内容要了解。市面上的童书虽不及成人图书海量,靠“卖相”吸引读者的还是大有“书”在。在孩子的鉴别水平不足以支撑的低幼阶段,父母就应承担起“质检员”的责任。购前的实际翻阅是最直观的检验,如序言、目录,选读一小段文字、书中的插图,看看是否与孩子的兴趣、认知相匹配。

四:作者、画者、出版社有门道,借助经典来选优。各类畅销书的书评我一般只作参考,作者与画者大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经历和背景会打上其文化的烙印,好比芭比娃娃诞生于美国而非丹麦。放眼全球儿童图画书的三大奖项:国际安徒生奖、美国凯迪克奖、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奖,大可以集优拿来、再度精选,如《我妈妈》、《大卫,不可以》、《石头汤》。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累积,孩子的阅读品味会渐渐在自主选书的过程中显现,父母可据此推荐容易引起孩子视觉与心理共鸣的新书,巩固其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