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接下来,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近这位石油大王,板书课题:尊严。(齐读课题)

②读了课题,你们头脑中也许产生了一些疑问,说说看,你们想知道什么?学贵有疑,会读书,会思考,就一定能有更多的收获。

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

(设计意图:同对课题的不同理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也就在质疑中拿起书本主动求知了,从而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

③学生各自读书,思考问题;教师巡回,发现学生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看看,刚才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呢?

(生自由读课文)

课堂是最动听的声音,是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刚才大家读得真不错。谁来说说自己的读书所得?

2、会读书,爱思考,你们可真是会学习的好孩子。再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生字,开动脑筋,看能不能自己把课文中的生字学会?

3、检查读书情况:

老师考考大家,怎么样?

1)看,老师把课文中难读的字请到大屏幕上来了,你们认识吗?

认读生字 沃 尔 逊 疲 惫 不 堪 狼 吞 虎 咽 喉结 捶 背 惬 意 僵 硬 羡 慕

指名读,开火车读

2)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话,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型的教学文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人、文本和环境之间激荡起的心灵共振和呼应。)

三、引导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分节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出示句子,品读体会:“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骨瘦如柴”的年轻人的形象给你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可见,他是多么需要食物啊。

●研读比较,从具体语言中体会人物性格

①纵向比较。哈默的神态、语言、动作散见于课文之中,比较体会:如,年轻人“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可是当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问的是:“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当食物摆在他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想象他是怎么想的;当听到“没活”干时,他会怎么想?

②横向比较。将哈默与其他一群逃难的人进行比较。同样是疲惫不堪、饥饿难忍,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哈默是不愿接受施舍,愿意以劳动换取食物,别人则是“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比较中突出了哈默的自尊自爱、卓尔不群。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