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诸如此类的事情:妈妈下班回家,显得很累很累。孩子便迫不及待地给妈妈搬来一张小椅子,但是不小心却把身边的鱼缸打碎了,弄了一地的水,这时妈妈该怎么办?再例如,孩子看到路边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急忙跑过去想把他扶起来,却不小心自己踩进了水坑,把刚穿的新衣服弄脏了,这时又该怎么办?上面两个例子都会时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例一:很明显,我班幼儿刚刚学习过《小板凳》这首儿歌,老师鼓励小朋友回家要为妈妈搬小板凳。事后,有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做的很好,家长很欣慰。但有一部分孩子却做的不好,像李若桢、唐新等小朋友,他们正如例一一样,好心做错事。遇到这种情况,常常看见性急的妈妈总是板着面孔责备孩子,而孩子往往显得很委屈。孩子是出于好心,却偏偏被家长误解,他也没有料到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那么,为什么会在幼儿期出现这种好心做错事的情况呢?家长们没有想过。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孩子在幼儿期,尽管各方面能力有所提高,但生活所给予他们的经验毕竟有限,也不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幼儿期,幼儿的协调性差,往往顾此失彼,就会出现连大人们都会常常出现的问题,更何况他们还是孩子,所以就容易产生好心做错事的情况。

再遇到诸如此类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个人认为,首先应该肯定、称赞孩子做事的想法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再遇到这类问题时,还会去给妈妈办凳子,去帮助别人等。然后再给孩子讲解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例一,妈妈可以告诉孩子搬凳子时不要着急,慢慢地绕过鱼缸,就不会做错事了。例二中可以告诉孩子看好前面的路,就不会踩进水坑了。或者我们还可以采取一种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告诉孩子,你们的年龄都还小,有些事情你们还不能单独完成,可以请爸爸妈妈来帮助完成这件事。从这方面入手,一可以保护幼儿善良、真挚的童心,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年轻的妈妈、爸爸们或年轻的老师,再遇到这种情况时,千万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责怪好心做错事的孩子了,因为这时孩子更多的是需要大人、老师的理解,而孩子也会在无形中形成一个热心助人的良好品德。

2005年6月20日